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化学-->
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1)某学习小组同学将含硫物质分为如图1,3组,则第3组中,实验室里浓X试剂瓶上应贴的标签是(填序号)第1组第2组第3组S(单质)SO2、H2SO3、N
题目详情
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某学习小组同学将含硫物质分为如图1,3组,则第3组中,实验室里浓X试剂瓶上应贴的标签是___(填序号)
.
(2)钠硫高能电池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式为:2Na+xS=Na2SX,则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
(3)取6.4g铜片和15mL 16mol.L-1浓硫酸放在试管中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1)某学习小组同学将含硫物质分为如图1,3组,则第3组中,实验室里浓X试剂瓶上应贴的标签是___(填序号)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S(单质) | SO2、H2SO3、NaHSO3、Na2SO3 | SO3、X、NaHSO4、Na2SO4 |
(2)钠硫高能电池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式为:2Na+xS=Na2SX,则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
(3)取6.4g铜片和15mL 16mol.L-1浓硫酸放在试管中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对比(2)(3)组数据可知X应为H2SO4,具有腐蚀性,故答案为:D;
(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被还原生成Sn2-,电极方程式为xS+2e-═Sn2-,故答案为:xS+2e-═Sn2-;
(3)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随反应进行,硫酸浓度变稀,稀硫酸和铜不反应,实验结束后,试管中还有铜片剩余,
故答案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随反应进行,硫酸浓度变稀,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4)取一铜片和稀硫酸放入试管,再向其中滴加H2O2,发现溶液变蓝,说明铜被氧化生成硫酸铜,方程式为Cu+2H++H2O2═Cu2++2H2O,
故答案为:Cu+2H++H2O2═Cu2++2H2O;
(5)OA段生成气体为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NO3-+4H+═Fe3++NO↑+2H2O,反应消耗14g铁,也就是0.25mol,所有的铁都在硫酸亚铁中,所以每份含硫酸0.25mol,浓度是2.5mol/L,
故答案为:Fe+NO3-+4H+═Fe3++NO↑+2H2O;2.5mol.L-1.
(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S被还原生成Sn2-,电极方程式为xS+2e-═Sn2-,故答案为:xS+2e-═Sn2-;
(3)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方程式为Cu+2H2SO4(浓)
| ||
故答案为:Cu+2H2SO4(浓)
| ||
(4)取一铜片和稀硫酸放入试管,再向其中滴加H2O2,发现溶液变蓝,说明铜被氧化生成硫酸铜,方程式为Cu+2H++H2O2═Cu2++2H2O,
故答案为:Cu+2H++H2O2═Cu2++2H2O;
(5)OA段生成气体为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NO3-+4H+═Fe3++NO↑+2H2O,反应消耗14g铁,也就是0.25mol,所有的铁都在硫酸亚铁中,所以每份含硫酸0.25mol,浓度是2.5mol/L,
故答案为:Fe+NO3-+4H+═Fe3++NO↑+2H2O;2.5mol.L-1.
看了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1)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集气瓶中预先加少量水或少量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2020-05-12 …
(他小小9•普宁市一模)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切不可将水倒进浓 2020-05-16 …
碳酸钠和硫酸反应,为什么可以生成硫酸钠?钠不是很活泼,会先跟硫酸里的水反应吗? 2020-05-17 …
硫酸和氢氟酸还有氧化铁在一起会反应吗?工厂里酸洗铁素体的不锈钢钢管,表面氧化皮比较多,先在50度得 2020-06-27 …
关于硫酸和水为什么不能往水里倒硫酸但却可以往硫酸里倒水? 2020-06-30 …
下列实验操作和处理不正确的是()A.用装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制备氢气B.用蘸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纸上写 2020-07-01 …
关于硫酸和水为什么不能往水里倒硫酸但却可以往硫酸里倒水? 2020-07-20 …
打包问几个高中有机化学的很基础的问题1.键能和键长成正比还是成反比?是键能越大越稳定还是相反?是键 2020-07-2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 2020-11-29 …
硫酸是混合物吗单独说硫酸,它是混合物吗?硫酸里一定有水吗?请问既然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 2021-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