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运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
理解与运用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 泊 绝壁之下,故 莫 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乃 以斧斤 考 击而求之,自以为得 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________郦元之________,而________李渤之________也。
1.解释加粗的字:(3分)
(1)殆:________(2)泊:________(3)莫:________
(4)乃:________(5)考:________(6)其实:________
2.填出横线上的字。(4分)
3.下列句中的“而”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与唐共灭而俱亡。
D.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 ]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B.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自以为得其实。
D.余是以记之。
5.与“余是以记之”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2分)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何陋之有
C.自以为得之矣
D.何以知之
6.下列以加粗字的语法现象相同为标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言 。
②虽大风浪不能 鸣 也。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 泊绝壁之下。
④且庸人尚 羞 之。
⑤卒 廷 见相如。
⑥左右欲 刃 相如。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 秦曲。
⑧余自齐安 舟 行适临汝。
[ ]
7.下列句子以语法特点相同为标准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此世之所以不传也。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
8.翻译段首划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分)
(1)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李渤考证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作者考证其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关本文主旨,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通过夜探石钟山的描写,揭示了石钟山以钟得名的真正原因。
B.通过夜探石钟山的描写,感叹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的艰险。
C.以夜探石钟山实地考察所得,阐明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D.描写了夜色中鄱阳湖的可怖情景。
解析:
1.(1)大概(2)停(3)没有人(4)竟(5)敲(6)它的实际 2.叹 简 笑 陋 3.C 4.C 5.C 6.C 7.D 8.事情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就凭主观想象来判断它有或没有,行吗? 9.(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3)“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及“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10.C
把下列奥数题全部解答,表达清晰,每题之间要空一行.1某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顺水而下需用10小时, 2020-03-31 …
一条船从甲码头逆水而上,每小时行30千米,到达乙码头后,又顺水而下,回到甲码头,顺水比逆水少用2小 2020-06-04 …
一:某船往返于甲、乙两港之间,顺水而下需用10小时,逆水而上需要15小时,由于暴雨后水速增加,该船 2020-06-14 …
a、b两地相距360千米,甲船从a港顺水面吓到b港用9个小时,逆水而上回a港要12小时,逆水回a港 2020-06-23 …
游艇在江里顺水每小时7千米,逆水每小时5千米.甲乙同时同地背向出发.甲先顺水而下再返回,乙先逆水而 2020-06-23 …
有一段河流,甲船自上游A地顺水而下,乙船同时从下游B地逆水而上.有一段河流,甲船自上游A地顺水而下 2020-07-19 …
有一段河流,甲船自上游A地顺水而下,乙船同时从下游B地逆流而上,经8小时相遇.此时甲船此时甲船离A 2020-07-19 …
有A、B、C三个码头,B、C相距25km,某轮船从B顺水而下到达A后,立即逆水流而上到达C,共用7 2020-07-21 …
有A、B、C三个码头,BC相距24km,某船从B顺水而下到达A后,立即逆水而上到达C.共用8h,已 2020-07-21 …
船往返于相距180千米的两港之间,顺水而下需要10小时,逆水而上需要15小时,由于天下暴雨,水流速度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