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目的
王阳明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 ” 。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
C .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 .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分 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的文字信息说明王阳明没有真正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故本题选择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把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无井,而出溉汲.(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其受之天也,贤于 2020-03-30 …
斜率的一点问题哦若两直线均无斜率,则这两直线平行.老师说它这句是对的,因为无斜率就是TAN90度, 2020-05-13 …
如果用洛必达法则求出极限是无穷,那么极限一定不存在吗?我知道洛必达法则有局限性,在求不出来不存在也 2020-05-22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从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 2020-06-07 …
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什么意思 2020-06-12 …
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当人们 2020-06-13 …
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为无理数,任意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与一个无理数的积为无理数,而零 2020-06-14 …
任意一个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为无理数,任意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与一个无理数的和为无理数.任意一个有理数 2020-06-14 …
英语翻译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 2020-06-17 …
有为而有不为,无治而无不治:) 2020-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