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范增论苏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文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夺其权 稍:稍微
B.独其不蚤耳 恨:遗憾
C.而以为上将 擢:提拔
D.项羽疑范增与汉有 私:暗中勾结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
A.增与羽比肩事义帝 顺流东行,至于北海
B.而擢以为上将 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C.羽疑增必自此始矣 逮所由使也
D.羽矫杀卿子冠军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 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B. 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 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D. 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②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A稍:渐渐.译文为:渐渐剥夺他的权力.
(2)B A连词,表修饰;B以之为,让他做/动词,认为;C助词,取独;D副词,已经.
(3)C  因果关系错误,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相关内容在原文最后一段. 
(4)①虽,虽然;安,怎么;间,离间.译文为: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②用,采用;所立,所拥立之人;自此始,从这时就开始.译文为: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③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事故.译文为: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答案:
(1)A
(2)B
(3)C 
(4)①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②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③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
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