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观书有感1.全诗以作比,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读书感受.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题目详情
观书有感 1.全诗以__作比,形象的表达了作者__的读书感受.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其一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问渠④那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
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不知楼主是其一还是其二,可以借鉴一下,在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
问渠④那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
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不知楼主是其一还是其二,可以借鉴一下,在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
看了 观书有感1.全诗以作比,形象...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5.作文。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感时,会将自己的主观感情 2020-05-16 …
美是主观感受的例子,求求啦,要大量的,最好是自己想的,辩论赛需要,需要新颖辩题是:美是主观存在还是 2020-06-26 …
作者说“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你是否曾嗅雨、观雨与听雨?请你调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一回,写出 2020-07-05 …
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观察父母一周做的事,看看父母一周做了哪些事,分析父母哪些是为自己做的,哪些是为孩 2020-07-11 …
妙笔生花。观察下图,几幅漫画写一篇漫画作文,注意观点要写鲜明,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要写出自己的 2020-07-16 …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这样的吗?那对感情呢?有很多东西听到的和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反而自己的感觉 2020-11-24 …
仔细观察下图,图中人物的做法()A.是公私分明、严于律己的具体表现B.以集体利益为重,维护了集体利益 2020-12-01 …
关于观雨的记叙文,着重描写一场雨就可以了.注意,重点是描写,不是自己的感悟!非常关于观雨的记叙文,着 2020-12-02 …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视频观感体验,网络电影市场规模 2020-12-30 …
《雨巷》和《再别康桥》两首诗中,诗人都是赋予客观事物以自己的主观情感,或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作为人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