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
阅读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望其旗 靡 ( ) (2)既 克 (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 故 。
B.桓侯 故 使人问之。
C.温 故 而知新
D. 故 为之说,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
[ ]
A.多助 之 至,天下顺之。
B.辍耕 之 垄上。
C.永 之 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 之 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解析:
(1)①倒下 ②战胜 (2)①D ②A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题干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之”是代词“他”。(1)题中,A项中的“故”是“依旧,过去”的意思,B“故意”,C“学过的知识”。(2)B动词“到”,C助词“的”,D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点拨:B项中的语言叙述有问题,论述取胜原因不存在先说结果和先说原因的问题。 (5)略。 点拨: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回答时要言之成理。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但也有区别,孟子的说法范围更大一些,是战略方面的问题;曹刿的说法范围要小一些,是战术方面的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求中文译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 2020-06-16 …
翻译下面文言文子适卫,冉有仆⑴。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2020-06-16 …
翻译下面文言文子适卫,冉有仆⑴。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2020-06-1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2020-06-16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2020-06-1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 2020-06-16 …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2020-06-29 …
英语翻译如《晋灵公不君》中第一段:稽首而对曰:“…….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直接译为《 2020-07-01 …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一)孔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 2020-12-05 …
这个作业怎么做?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202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