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谓黄门侍郎②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③何用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黄门侍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③馀:是“余”的繁体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比至末年 ④侈心无厌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何用哉!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忧患意识。【甲】文中表现忧患意识、阐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乙】文中表现隋炀帝正是因为缺少忧患意识,导致国家灭亡的句子是___。(用原文回答)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谓黄门侍郎②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③何用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黄门侍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③馀:是“余”的繁体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比至末年 ④侈心无厌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馀何用哉!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忧患意识。【甲】文中表现忧患意识、阐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乙】文中表现隋炀帝正是因为缺少忧患意识,导致国家灭亡的句子是___。(用原文回答)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违背,不顺.
②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恒:常常,总是.
③句意为:到了隋文帝在位晚期.比:等到.
④句意为:奢侈之心不知满足.厌:满足.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句意为: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②句中重点词有:但使:如果让.仓廪:仓库.馀:是“余”的繁体字.
句意为:如果让仓库的储备可以应付灾年的需求,剩下的我就够用了.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对比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区分两篇文言文主旨的差异.
甲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隋炀帝缺少忧患意识倚仗他的库存和财产丰足,穷奢极欲导致灭亡,用文章中的话就是“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答案:
(1)①拂,违背,不顺.
②恒:常常,总是.
③比:等到.
④厌:满足.
(2)①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②如果让仓库的储备可以应付灾年的需求,剩下的我就够用了.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拂,违背,不顺.
②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恒:常常,总是.
③句意为:到了隋文帝在位晚期.比:等到.
④句意为:奢侈之心不知满足.厌:满足.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句意为: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②句中重点词有:但使:如果让.仓廪:仓库.馀:是“余”的繁体字.
句意为:如果让仓库的储备可以应付灾年的需求,剩下的我就够用了.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对比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区分两篇文言文主旨的差异.
甲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隋炀帝缺少忧患意识倚仗他的库存和财产丰足,穷奢极欲导致灭亡,用文章中的话就是“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答案:
(1)①拂,违背,不顺.
②恒:常常,总是.
③比:等到.
④厌:满足.
(2)①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②如果让仓库的储备可以应付灾年的需求,剩下的我就够用了.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看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 2020-06-27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 2020-07-01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 2020-07-01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 2020-07-01 …
出水管进水管问题求答一个水池有一个出水管,一个进水管.单开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水池,单开出水管8小时 2020-07-06 …
春风风人的译文原文:孟简子相梁、卫,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卫时,门下使者几何 2020-07-07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 2020-12-09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 2020-12-09 …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 2020-12-09 …
4.将空试管开口朝下竖直插入水中,在某一深度处放手,试管恰好处于平衡状态,下列判断准确的是()A.若 202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