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是如何解释“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的?最好在150字左右

题目详情
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是如何解释“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的?
最好在150字左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二语,分别出自《论语》的《颜渊》篇和《子路》篇,是孔子在不同场合答复门人问难时所提出的两个主张.顾炎武将二者结合起来,并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成了他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文集》卷三)可见,他所理解的“博学于文”是和“家国天下”之事相联系的,因而也就不仅仅限于文献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
他指责王学末流“言心言性,舍多而学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说明他所关心的还是“四海之困穷”的天下国家之事,所注重的自然是“经世致用之实学”,这也就是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
“行己有耻”,即是要用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顾炎武把“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处世待人之道都看成是属于“行己有耻”的范围.
有鉴于明末清初有些学人和士大夫寡廉鲜耻、趋炎附势而丧失民族气节,他把“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结合起来,强调二者的关系.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文集》卷三)因此,他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圣人之道”.否则,就远离了“圣人之道”.所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既是顾炎武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也是他崇实致用学风的出发点.
此外,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的一大特色,是他不仅强调读书,而且提倡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他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犹当博学审问.……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文集》卷四)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提出和运用,开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
看了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是如...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当今国人颇热衷于区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比如中国,崇尚“性本善”,并由对人  2020-05-17 …

翻译下面句子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020-06-16 …

阅读下面的《论语》回答问题。(6分)“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  2020-06-16 …

1三患五耻(文)1君子的“三患”,“患”的是什么(用原句回答)①②③2君子的“五耻”,“耻”的是什  2020-06-26 …

子思问耻译文原宪字子思.子思问耻.孔子曰:“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  2020-06-27 …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  2020-07-1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知耻与慎独徐建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  2020-07-25 …

《屈原》中原有一句指责宋玉的台词:“你是无耻的文人!”后来演出时,演员建议改为“你这无耻的文人!”这  2020-11-26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个片断,回答下面问题。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  2020-12-26 …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  202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