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④,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④,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试题解析:
(1)前四句诗人为了寻访隐者,直登上顶峰,然而叩门无人开,隐者不在家,于是“黾勉空仰止”,表明自己殷勤探望的心境却落空,从期望到失望;接着两句描写了山中美景,雨后草色碧绿,傍晚松涛阵阵,到达这么惬意幽美的地方,已经足以洗涤心灵了,表现出见到美景而心旷神怡的心情;最后两句写尽管没有和主人相见,却得到了清净的道理,也不必等待隐者回来了,兴尽而返;
(2)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山中清新幽美的图景,烘托出隐者与作者的超脱心境;同时这美妙的景色也为诗人心情的转变埋下伏笔;
答案示例:
(1)①诗人现实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
②到达隐者据说,却发现隐者不再,不免有些失望;
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
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4分,扣住诗中的“黾勉”“空”“契”“足”“兴”)
(2)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幽美、幽邃的环境,从而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
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下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4分,每点2分)
译文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净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1)前四句诗人为了寻访隐者,直登上顶峰,然而叩门无人开,隐者不在家,于是“黾勉空仰止”,表明自己殷勤探望的心境却落空,从期望到失望;接着两句描写了山中美景,雨后草色碧绿,傍晚松涛阵阵,到达这么惬意幽美的地方,已经足以洗涤心灵了,表现出见到美景而心旷神怡的心情;最后两句写尽管没有和主人相见,却得到了清净的道理,也不必等待隐者回来了,兴尽而返;
(2)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山中清新幽美的图景,烘托出隐者与作者的超脱心境;同时这美妙的景色也为诗人心情的转变埋下伏笔;
答案示例:
(1)①诗人现实满怀仰慕之情,兴致勃勃地登山;
②到达隐者据说,却发现隐者不再,不免有些失望;
③转而看到周围幽美的环境,又觉得很惬意;
④虽没见到隐者,诗人却领悟到了心灵清净的真谛,于是尽兴而返;(4分,扣住诗中的“黾勉”“空”“契”“足”“兴”)
(2)①这两句写新雨中草色青翠,晚窗前松涛阵阵,描绘出一派幽美、幽邃的环境,从而烘托了隐者和诗人自己的洒脱和超俗;
②前写寻隐者不遇的失望,下写沉醉美景的惬意,承上启下,使诗人心情自然地随境而变.(4分,每点2分)
译文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净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看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寻...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根据案情,正确的做法是()。A、对事实不清,证据不明的案件可做 2020-04-07 …
法律逻辑学A;作案人或是甲,或是乙、B:如果丙不是作案人,丁也不是作案人C:甲是作案人,只有一人是 2020-05-16 …
下跪求助逻辑推理题!有A,B,C,D,E五个犯罪嫌疑人,作案必定是这五个人之中,已知情况:(1), 2020-05-16 …
有A,B,C,D,E五个犯罪嫌疑人,作案必定是这五个人之中,已知情况:(1),只有A是作案人,B才 2020-05-16 …
以“如果甲乙都不是作案者,那么丙是作案者”为一前提,若再增加另一前提可必然推出“乙是作案者”的结论 2020-05-16 …
档案保管工作应做到四不:不散(不使档案分散),不乱(不使档案相互混乱),不丢(档案不丢失不泄密),不 2020-05-31 …
A.B.C.D.E是某案嫌疑犯,经调查得知一下情况,请问谁是作案人?请写出推理过程1、如果作案人是 2020-06-17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质疑,只写你质疑什么,不写答案,质疑可以从多方面去说,写得快、字数够,就给采纳 2020-06-27 …
刘忠肃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译文去冬韩元少书来,言曾欲为执事荐及鄙人,已而中止.顷闻史局中复有物色及之者 2020-07-11 …
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生活中不少大案、要案、旧案、积案、冤案只有上了报纸,传到网上,才得以最 2020-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