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
看了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