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
创造始于问题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 小孩子们因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的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现象变成正常现象。 1998年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天衣无缝。下面近百名听课教师随着铃声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们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最终目的。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 (节选自袁振国《教育新理念》2002年3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我们学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有一个观点:“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句话的意思与本选文的某句话不谋而合,这句话是: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破绽:________ ②互动:________ ③言简意赅:________ ④天衣无缝:________ 3.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________。(用原文答) 4.美国代表团对上海这节公开课是肯定还是否定?你赞成美国代表团的观点吗?为什么? 5.你认为一个中学生上课时应怎样做才符合现代教育新理念的要求?老师怎样上课才受学生的欢迎? 6.选文前部分特别点明上公开课的是“上海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纵观全文,你理解作者这样挑明“优秀、特级”的意思吗? |
1.创造始于问题 2.①比喻讲话或做事时暴露出来的漏洞。②双方都参与。③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④比喻事物浑然一体,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 3.“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4.否定。一般来说应该赞成,因为美国代表团的观点代表了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最终目的。(意思对即可。如有同学不赞成,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些分) 5.只要围绕着问题教育、创造教育来谈即可。 6.略 |
解数学题四年级学生现在做口算的速度比开学时提高了125%,现在,一分钟比开学时多做了10道,开学时四 2020-03-29 …
数学题四年级上册: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己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数学 2020-04-25 …
小学关于日期的数学题,去年9月1日开学到今年1月20日放假,这学期(包括双休日)一共多少天?是直接 2020-05-13 …
数学题,五年级数学题天津市小学生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一练》第53页答案.(第一题除外第54页的答案, 2020-05-13 …
数学题六年一班同学在一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时,将同学们积攒下来的20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六年一班同 2020-05-16 …
李政道给中科大少年班出的数学题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到中国科技大学讲学,他给少年班的 2020-06-09 …
小学数学题今年小明和王老师的年龄和是34岁,若干年前,当王老师只有小明这么大时,小明的年龄正好是王 2020-07-08 …
小学数学题某年,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35%,三年期国库的年利率为3.34%.李勇的父亲有2 2020-07-28 …
两千年和一个晚上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每天例行的单独 2020-08-04 …
求两千年和一个晚上阅读答案!两千年和一个晚上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