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人性的理解?每个人对人性是怎么理解的?
题目详情
人性的理解?
每个人对人性是怎么理解的?
每个人对人性是怎么理解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人性本善
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以人性论为其核心,上承天命观,下启伦理学与各种应用哲学.《中庸》开宗明义肯定这一系统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中理解之关键在于:“何谓人性?”
关于“何谓人性”一问题,古今各家各派言人人殊,难求共识.儒家的看法呢?论者常以“性善”或“人性本善”答之:这若不是用词不当,就是欠缺考虑,不然竟是不负责任了.任何哲学理论皆须兼顾三条件:基于经验观察,合乎理性反省,指示理想途径.而“人性本善”岂能漠视人类与个人的罪行恶迹,岂能合理说明人在面对善恶时之挣扎,又岂能昭示人群行善避恶之必要与人生幸福之所依?
因此,本文主张:儒家(指古典儒家,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易传》、《中庸》五书)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人性向善论”.以下依次说明:何谓人性向善?其正确性,亦即符合儒家原典的程度,如何?以及就其适用性而言,能否对实际人生产生启发作用,甚至对现代化发生一定的助力?
一、何谓人性向善
谈到人性,立即面临一个明显的吊诡,就是:一方面人有共同的本性,另一方面这个本性又难以掌握,因为它显示为一种趋向.以下略作说明.
我们对于人类以外的天下万物,都可以问:“它是什么?”因为万物不论是具有物质,具有生命,或具有意识,如矿物、植物或动物,都有明确的“本质”,可以让人清楚理解.唯独对于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达到反省阶段,展现自我意识,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事自由的选择.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因此若由先天界定“人是什么”并无多大意义.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就等于在隐然中假定人与万物无异,是某种具有固定不移的本质的东西.这样问,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换言之,我们只能对人询问:“人能够成为什么?”
其次,人性在于“能够成为”的动态变化中,亦即在于自由选择的能力中,但是这种自由选择不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人的自由不是盲目任意、为所欲为的,而是以“良知”之“安不安”与“忍不忍”作为引线的.那么,什么是“良知”?良知不能离开人的行动来孤立地加以理解.你不行动则已,你一行动则良知随之表现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反应.人的行动中,有部分与良知无关,如出自生物本能的需要之满足,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我们无法从这一类行动看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但是,除此之外的行动,则大多生于自由抉择,结果则或是符合良知或是背离良知.我们经常在判断别人,也在判断自己;我们常为某些人的行为觉得遗憾,也常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后悔.我们当然也有欢欣快乐的时候,但是真正的满足往往并非得之于外,而是得之于内的.
因此,“人能够成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省思已经告诉我们:人性是一种趋向,是开放的、动态的,是等待被实现的潜能.趋向什么呢?趋向于“善”.前面说过,人性的趋向受到良知指示,现在又说人性是趋向于善;那么,良知与善有何关系?它们若是同一,则无异于说人性本善,并且难脱循环互证之嫌.它们若有别异,又当如何理解?
首先,良知不宜以善恶规定,因为良知只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本能,无所谓善恶,但是却在一直发生“安不安”与“忍不忍”,由此而对各种实存处境提出因应之要求.这种要求则与善有关,是为“善端”.但是什么是“善”?简单说来,“善”是两个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若无“两个主体”(引申至多数主体),则无善可言,譬如漂流到荒岛上的鲁宾逊就无善可行亦无恶可避;若“适当关系”不明,搞不清楚两者之间是父子还是兄弟还是朋友,又岂能谈应该如何;若未能“满全”,则是一种缺乏与遗憾,由此滋生“恶”.如果对于“善端”旦旦而伐之,则恶行积累,习为自然,非谓人性有恶.良知可以被遮蔽、扭曲、模糊,但绝不会消失;只须给它机会,仍旧会发出呼声.但是终究有些人冥顽不灵,无动于衷,这时谓其“非人”可也,把他们排斥于人类之外,而保障了“人”的界说之普遍有效.
如此定义之“善”,已超出人性本善论的窠臼.换言之,善之动力与要求是来自内在良知的,但是善之内容与判断准则必须兼顾外在处境,如参考每一传统的既成规范,如礼乐制度.孔子强调学习,立于礼乐,正因为礼乐是成就善行的条件.无礼乐,则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无从定位,行善的内在动力亦无由实现.礼乐是外在的规范,亦是相对的,会随着时代而兴革损益,因此必须时时以内在的动力去贞定之.但是若无礼乐,则民无所措其手足,更谈不上实现人性了.
因此,人性向善论不仅掌握人与万物的差异,而且肯定教育学习与社会规范之意义,同时保存内在良知的特殊价值,以之界定人格的尊严与人生的幸福.
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以人性论为其核心,上承天命观,下启伦理学与各种应用哲学.《中庸》开宗明义肯定这一系统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中理解之关键在于:“何谓人性?”
关于“何谓人性”一问题,古今各家各派言人人殊,难求共识.儒家的看法呢?论者常以“性善”或“人性本善”答之:这若不是用词不当,就是欠缺考虑,不然竟是不负责任了.任何哲学理论皆须兼顾三条件:基于经验观察,合乎理性反省,指示理想途径.而“人性本善”岂能漠视人类与个人的罪行恶迹,岂能合理说明人在面对善恶时之挣扎,又岂能昭示人群行善避恶之必要与人生幸福之所依?
因此,本文主张:儒家(指古典儒家,主要包括《论语》、《孟子》、《荀子》、《易传》、《中庸》五书)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人性向善论”.以下依次说明:何谓人性向善?其正确性,亦即符合儒家原典的程度,如何?以及就其适用性而言,能否对实际人生产生启发作用,甚至对现代化发生一定的助力?
一、何谓人性向善
谈到人性,立即面临一个明显的吊诡,就是:一方面人有共同的本性,另一方面这个本性又难以掌握,因为它显示为一种趋向.以下略作说明.
我们对于人类以外的天下万物,都可以问:“它是什么?”因为万物不论是具有物质,具有生命,或具有意识,如矿物、植物或动物,都有明确的“本质”,可以让人清楚理解.唯独对于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达到反省阶段,展现自我意识,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事自由的选择.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因此若由先天界定“人是什么”并无多大意义.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就等于在隐然中假定人与万物无异,是某种具有固定不移的本质的东西.这样问,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换言之,我们只能对人询问:“人能够成为什么?”
其次,人性在于“能够成为”的动态变化中,亦即在于自由选择的能力中,但是这种自由选择不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人的自由不是盲目任意、为所欲为的,而是以“良知”之“安不安”与“忍不忍”作为引线的.那么,什么是“良知”?良知不能离开人的行动来孤立地加以理解.你不行动则已,你一行动则良知随之表现或强或弱、或明或暗的反应.人的行动中,有部分与良知无关,如出自生物本能的需要之满足,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我们无法从这一类行动看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但是,除此之外的行动,则大多生于自由抉择,结果则或是符合良知或是背离良知.我们经常在判断别人,也在判断自己;我们常为某些人的行为觉得遗憾,也常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后悔.我们当然也有欢欣快乐的时候,但是真正的满足往往并非得之于外,而是得之于内的.
因此,“人能够成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省思已经告诉我们:人性是一种趋向,是开放的、动态的,是等待被实现的潜能.趋向什么呢?趋向于“善”.前面说过,人性的趋向受到良知指示,现在又说人性是趋向于善;那么,良知与善有何关系?它们若是同一,则无异于说人性本善,并且难脱循环互证之嫌.它们若有别异,又当如何理解?
首先,良知不宜以善恶规定,因为良知只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本能,无所谓善恶,但是却在一直发生“安不安”与“忍不忍”,由此而对各种实存处境提出因应之要求.这种要求则与善有关,是为“善端”.但是什么是“善”?简单说来,“善”是两个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若无“两个主体”(引申至多数主体),则无善可言,譬如漂流到荒岛上的鲁宾逊就无善可行亦无恶可避;若“适当关系”不明,搞不清楚两者之间是父子还是兄弟还是朋友,又岂能谈应该如何;若未能“满全”,则是一种缺乏与遗憾,由此滋生“恶”.如果对于“善端”旦旦而伐之,则恶行积累,习为自然,非谓人性有恶.良知可以被遮蔽、扭曲、模糊,但绝不会消失;只须给它机会,仍旧会发出呼声.但是终究有些人冥顽不灵,无动于衷,这时谓其“非人”可也,把他们排斥于人类之外,而保障了“人”的界说之普遍有效.
如此定义之“善”,已超出人性本善论的窠臼.换言之,善之动力与要求是来自内在良知的,但是善之内容与判断准则必须兼顾外在处境,如参考每一传统的既成规范,如礼乐制度.孔子强调学习,立于礼乐,正因为礼乐是成就善行的条件.无礼乐,则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无从定位,行善的内在动力亦无由实现.礼乐是外在的规范,亦是相对的,会随着时代而兴革损益,因此必须时时以内在的动力去贞定之.但是若无礼乐,则民无所措其手足,更谈不上实现人性了.
因此,人性向善论不仅掌握人与万物的差异,而且肯定教育学习与社会规范之意义,同时保存内在良知的特殊价值,以之界定人格的尊严与人生的幸福.
看了人性的理解?每个人对人性是怎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求线性代数解题方法X1+X2+kX3=4-X1+kX2+X3=k^2X1-X2+2X3=-4讨论k 2020-04-27 …
稀硝酸溶解CACO3稀硝酸也有很强的氧化性么?表现在N上的对吧?那和铁的时候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2020-05-12 …
为什么酸性氢氧燃料电池会消耗氢离子总的反应式中不是没有氢离子的参与吗?那为什么电解质溶液的PH还有 2020-05-14 …
老友记102中,where there's some kind of misunderstandi 2020-05-16 …
人类是怎么理解词语的意义的如果人类是靠词语解释那样来理解词语意思的话,那么用来解释这个词语的词语有 2020-06-08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苯酚与苯甲醇互为同系物B.利用碘酒解毒与酒精消毒均运用了蛋白质变性的性质C 2020-07-21 …
行列式的秩=1,有什么性质有每两行对应成比例这个性质么?那这个行列式的值=1了?还有什么其他性质?说 2020-11-11 …
父母、教师如果一味禁止孩子与异性交往,只会适得其反。为防止孩子被不成熟的情感所伤,要允许孩子多跟异性 2020-11-20 …
如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遗传图解,请据图回答.(1)请将此遗传图解补充完整.(2)红绿色盲是(填显性/隐 2020-11-25 …
把充分条件理解成=正确的答案把必要条件理解成=唯一答案这么理解合适吗?把充分条件理解成=正确的答案把 2021-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