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唐)李颀《古从军行》属于什么题材?采用了什么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它的感情表达?
题目详情
(唐)李颀《古从军行》属于什么题材?采用了什么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它的感情表达?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属于七言律诗,战争题材,怀古讽今.着意选择了历史与现实中的典型事件,抒发了士兵们在征战中的艰辛和痛苦,通过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抨击,以讽刺唐玄宗的长年开边用兵.全诗情理浑成,层层推进,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属于七言律诗,战争题材,怀古讽今.着意选择了历史与现实中的典型事件,抒发了士兵们在征战中的艰辛和痛苦,通过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抨击,以讽刺唐玄宗的长年开边用兵.全诗情理浑成,层层推进,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看了 (唐)李颀《古从军行》属于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解方程应用题.从甲地到乙地,水路比公路近40千米.¬上午10时,一只轮船由甲地驶往乙地,一辆汽车比 2020-05-13 …
列方程解应用题从甲地道乙地有一段土坡,保持上坡每小时3千米,平地每小时4千米,下坡每小时五千米.那 2020-05-13 …
七年级下册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从九江到南昌可乘列车A与列车B,已知九江至南昌里程约为135km 2020-05-17 …
五下分数应用题,从A站到B站,甲车要行驶4小时,乙车要行驶5小时,现在两车同时从两站相向而行,2小 2020-05-19 …
解方程组解下列应用题从甲地到乙地,先下山然后走平路,小杰骑自行车从甲地以每小时12千米的速度下山, 2020-05-23 …
应用题!从一批一样的零件中选出一个次品,称2次最多可以从多少个零件选出一个次品?称3次最多可以从多少 2020-11-24 …
行程应用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行驶需要12小时,货车行驶需要15小时,如果两车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客车到 2020-12-05 …
列方程解应用题从武汉到上海高速公路全长856千米,一辆汽车从武汉出发匀速行驶3小时后时速提高10千米 2020-12-09 …
应用题,从A地到B地有一天的路程,计划上午比下午多走100千米到C地.由于堵车,中午只赶到一个小镇, 2020-12-13 …
一道高中应用题..从材料工地运送电线杆到500米以外的公路,沿公路一侧每隔50米埋栽一根电线杆,已知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