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帮忙商鞅立信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说:“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题目详情
帮忙商鞅立信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说:“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译:
恐:乃:卒:怪:
现代文翻译:
1.民怪之,莫敢徒.
2.能徒者与五十金.
下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或以钱币岂之 B、民信之 C、市之南门D、邑人奇之
这则道理:
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评点:
"民无信不立",这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立信如何才能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超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赏罚上不仅要分明,而且得重奖重罚,奖要奖得人眼红,罚要罚得心惊肉跳.
看了 帮忙商鞅立信商鞅之令既具,未...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  2020-04-13 …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  2020-04-25 …

商鞅立信的文言文翻译全篇翻译。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  2020-05-16 …

甲徙木立信《史记》令既具①,未布,(商鞅)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②,募民有能徙置北  2020-05-16 …

阅读《商鞅布令》,完成下列各题。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国都市南门,募民之有能  2020-06-21 …

商鞅布令的翻译翻译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  2020-06-21 …

帮忙商鞅立信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  2020-06-21 …

言而有信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於  2020-06-24 …

英语翻译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  2020-07-10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