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卫鞅取信于民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
题目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取信于民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注释】 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 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翻译句子。
①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是什么?
卫鞅取信于民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注释】 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 ③虔:人名。 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 ①诣太守 | ___ |
| ②会天大雨 | ___ |
| ③辄予五十金 | ___ |
| ④民怪之 | ___ |
| A.恐民之不信已 | 悍吏之来吾乡 |
| B.以明不欺 | 扶苏以数谏故 |
| C.刑其傅公子虔 | 视其缶 |
| D.怯于私斗 | 苛政猛于虎 |
①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4)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拜见太守.诣:拜见.
②句意:正赶上天下大雨.会:适逢.
③句意: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辄:就.
④句意: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怪:对…感到奇怪.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他恐怕百姓不相信.之:主谓之间,不译/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之:主谓之间,不译.
B.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以:用来/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以:因为.
C.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其:他的/看他击缶.其:他.
D.不敢为私利争斗.于:为/苛捐杂税比老虎厉害.于:比.
故选:A.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期年:一整年.句意为: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②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句意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
③句中重点词有: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句意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领会文章主旨.
答案:
(1)①拜见②适逢③就④对…感到奇怪
(2)A
(3)①法令在民间行了一年,来到国都说新法令不方便的百姓数以千计.
②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③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因为新法令实施了十年,秦民在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替国家作战,而不敢因私人恩怨打斗,乡镇城市秩序井然.
①句意:拜见太守.诣:拜见.
②句意:正赶上天下大雨.会:适逢.
③句意: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辄:就.
④句意: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怪:对…感到奇怪.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他恐怕百姓不相信.之:主谓之间,不译/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之:主谓之间,不译.
B.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以:用来/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以:因为.
C.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其:他的/看他击缶.其:他.
D.不敢为私利争斗.于:为/苛捐杂税比老虎厉害.于:比.
故选:A.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期年:一整年.句意为: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②句中重点词有:以:因为.句意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
③句中重点词有: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句意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领会文章主旨.
答案:
(1)①拜见②适逢③就④对…感到奇怪
(2)A
(3)①法令在民间行了一年,来到国都说新法令不方便的百姓数以千计.
②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③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因为新法令实施了十年,秦民在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替国家作战,而不敢因私人恩怨打斗,乡镇城市秩序井然.
看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卫...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 2020-06-18 …
材料二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 2020-06-18 …
描写瀑布的成语飞流直下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飞流湍急倾流直下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水帘 2020-06-2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 2020-06-25 …
恩施大峡谷呈西南——东北走向,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形发育。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 2020-07-13 …
恩施大峡谷呈西南—东北走向,多急流瀑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 2020-11-1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2020-12-01 …
阅读下列材料。(32分)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 2020-12-21 …
棕色人种是如何迁徙和分布的?为何会逐渐消失.据考证,史前时期,在中国南方,日本,澳大利亚和整个美洲, 2021-01-04 …
改错病句:昨天他去买了6尺白布,一丈花布和5斤白面.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