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客发笤溪叶燮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tiáo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tiáo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这一句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tiáo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这一句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问“如何表现”,是分析表达技巧的另一种问法.诗中用了两个“如”,比喻的修辞很明显.
(2)此题考查了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情感首先要明白诗句内容.后两句写听到“吴语”,看到“故山月”,情感也就出来了.
答案:
(1)诗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1分);又将流水比作客愁,突出诗人羁旅之愁的绵长.(1分)
(2)(4分)通过听、视两个角度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2分).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2分)
译文:
久客异乡,虽已乘上归舟,又是顺水急流,可是思乡的愁绪仍然时时萦怀.忽闻家乡话传进了船窗,顿感无比亲切,精神为之一振,只觉得故乡的明月已挂在船头,人已到达家门口似的.
赏析:
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但阑入“水”的意象,主要意图还不在此,而在于带出次句.看到次句,读者方才恍悟,“水”字实有所指,不是虚设的譬喻.它指运送作者舟行还乡的河流.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急流是因,在前,归舟容易是果,在后,且“容易”按正常语序,又该放在“归舟”之后,修饰后者.可是这里却句法倒装,把“容易”置于最前面,突出了作者最强烈的感受.
而这句反过来,对上句也起到了定向的作用.以水喻愁,古人诗中其例甚多,喻义不止一端:或以水喻愁绪的深,如唐彦谦《留别》:“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或以水喻愁绪的长,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或以水喻愁绪的百转千回,如温庭筠《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等.叶燮的喻义又是什么?通过次句可以确认,他是用水流之急比拟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是指向他的家乡.
后两句顺着“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这一句原作“忽讶推篷吴语是”,今本为叶氏门生沈德潜所改.细细吟味,改句确是胜过原句.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语声送入窗内,作者完全是被动的,意外的味道更其浓厚.复以声律而论,原句是“平仄平平平仄仄”,正对下句的“仄平仄仄仄平平”;改句变作“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字平仄易位,自拗自救,令人一上口便稍觉惊异,同要表达的意外之感恰相匹配,声、情相得益彰.这句改动,艺术上是绝对站得住的(“船”字重出,强调所写均系船中所感,不是疏忽).叶燮的推篷闻声当为写实,沈德潜的隔窗闻声则为诗人的加工,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分野所在了.写诗有时候是不可拘泥实情的.贾岛《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句,“推”、“敲”两字怎生取舍,迟迟未能定夺.倘使一切照实交代,何来犹疑?犹疑是因为这里的一切考量,目的都在构造意境而不在还原事实.这件事本身大概也属子虚乌有,但久成美谈,则是因为它确乎道出了一些诗艺的真谛.当然,虚构得有个分寸,它是为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服务的,应该锦上添花,不宜喧宾夺主.若像张枢那样,赋[惜花春]词,“琐窗深”句末字为求声韵优美,改“深”为“幽”,继又改“幽”为“明”(事见张炎《词源》卷下《音谱》),不悟“明”字与他要表达的深幽之境,意义背道而驰,就不免虚构得失去分寸感,未足效法了.
回到叶燮这首诗上来.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月光原是遐迩普照的,照着故山的月光也照着我的船头,这是正常现象,殊不足以证明我离故乡之近.然而这句诗明明传达出一个讯息:故乡已经不远.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而是一个艺术的证明.叶燮论诗,尝指出诗与寻常文字不同,可用以表现“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若以俗儒之眼观之,以言乎理,理于何通?以言乎事,事于何有?所谓言语道断,思维路绝.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原诗》内篇下).这句诗无理而有理,正践行了他自己的观点.
(2)此题考查了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情感首先要明白诗句内容.后两句写听到“吴语”,看到“故山月”,情感也就出来了.
答案:
(1)诗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1分);又将流水比作客愁,突出诗人羁旅之愁的绵长.(1分)
(2)(4分)通过听、视两个角度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2分).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2分)
译文:
久客异乡,虽已乘上归舟,又是顺水急流,可是思乡的愁绪仍然时时萦怀.忽闻家乡话传进了船窗,顿感无比亲切,精神为之一振,只觉得故乡的明月已挂在船头,人已到达家门口似的.
赏析:
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但阑入“水”的意象,主要意图还不在此,而在于带出次句.看到次句,读者方才恍悟,“水”字实有所指,不是虚设的譬喻.它指运送作者舟行还乡的河流.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急流是因,在前,归舟容易是果,在后,且“容易”按正常语序,又该放在“归舟”之后,修饰后者.可是这里却句法倒装,把“容易”置于最前面,突出了作者最强烈的感受.
而这句反过来,对上句也起到了定向的作用.以水喻愁,古人诗中其例甚多,喻义不止一端:或以水喻愁绪的深,如唐彦谦《留别》:“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或以水喻愁绪的长,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或以水喻愁绪的百转千回,如温庭筠《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等.叶燮的喻义又是什么?通过次句可以确认,他是用水流之急比拟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是指向他的家乡.
后两句顺着“容易”而来.何以见得舟行容易?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这一句原作“忽讶推篷吴语是”,今本为叶氏门生沈德潜所改.细细吟味,改句确是胜过原句.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语声送入窗内,作者完全是被动的,意外的味道更其浓厚.复以声律而论,原句是“平仄平平平仄仄”,正对下句的“仄平仄仄仄平平”;改句变作“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字平仄易位,自拗自救,令人一上口便稍觉惊异,同要表达的意外之感恰相匹配,声、情相得益彰.这句改动,艺术上是绝对站得住的(“船”字重出,强调所写均系船中所感,不是疏忽).叶燮的推篷闻声当为写实,沈德潜的隔窗闻声则为诗人的加工,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分野所在了.写诗有时候是不可拘泥实情的.贾岛《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句,“推”、“敲”两字怎生取舍,迟迟未能定夺.倘使一切照实交代,何来犹疑?犹疑是因为这里的一切考量,目的都在构造意境而不在还原事实.这件事本身大概也属子虚乌有,但久成美谈,则是因为它确乎道出了一些诗艺的真谛.当然,虚构得有个分寸,它是为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服务的,应该锦上添花,不宜喧宾夺主.若像张枢那样,赋[惜花春]词,“琐窗深”句末字为求声韵优美,改“深”为“幽”,继又改“幽”为“明”(事见张炎《词源》卷下《音谱》),不悟“明”字与他要表达的深幽之境,意义背道而驰,就不免虚构得失去分寸感,未足效法了.
回到叶燮这首诗上来.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月光原是遐迩普照的,照着故山的月光也照着我的船头,这是正常现象,殊不足以证明我离故乡之近.然而这句诗明明传达出一个讯息:故乡已经不远.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而是一个艺术的证明.叶燮论诗,尝指出诗与寻常文字不同,可用以表现“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若以俗儒之眼观之,以言乎理,理于何通?以言乎事,事于何有?所谓言语道断,思维路绝.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原诗》内篇下).这句诗无理而有理,正践行了他自己的观点.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客...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甲乙两船共载客623人,从A港经B港开往C港,在B港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到C港时,两船乘 2020-03-30 …
一客轮逆水行驶船上来客掉了一件物品伏在水面上乘客发现后立即返回用了五分钟追上该物品问乘客是几分钟后发 2020-03-30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 2020-06-09 …
某河上下两港相距90公里,每天定时有甲、乙两艘船速相同的客轮从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天甲船从上港 2020-06-16 …
一只船在海上行驶,船上发出一鸣笛声,旅客在4s后听到前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问:(1)如果船鸣笛后 2020-06-20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假设寺内的钟声一声接一声地响着,并且每隔0.5准时敲响一次客船朝着远 2020-06-23 …
一条河上有甲、乙两个码头,甲码头在乙码头的上游50千米处,一艘客船和一艘货船分别从甲、乙两码头同时 2020-07-10 …
有一客轮载乘客,由上海启航经厦门、汕头两站去广州.在厦门下船的乘客为船上乘客总数的13,而上船的新乘 2020-11-12 …
一艘从梧州开往广州的客轮,途中到达某码头时有的旅客下船,又有63位旅客上船,这时船上旅客的人数是原来 2020-11-13 …
某旅游岛有甲.乙.丙三条船供游客环岛观光.绕岛一周,甲船要10分钟,乙船要15分钟,丙船要12分钟. 2020-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