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四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

(2)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2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4分)(答三点即可)(2)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4分)(3)被西方国家借鉴;促进社会重学风气。(2分)

分 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反映了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反映了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第(2)题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归纳能力。从材料表格可知:明经科考查士人的识记能力,进士科考查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的能力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三主要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四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考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看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东施效颦中“见而美之”和“其里之富人见之”的“之”的意思.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  2020-04-26 …

曹刿论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中 之 意思教材解析上写的是都是音节助词,无实意,可老师说鼓之的之是代  2020-05-16 …

问一个语文题(口技中的),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含义:于厅事之东北角、妇拍而鸣之、撤屏视之还有。中  2020-05-20 …

论语中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中的“附益之”是什么意思?(例如“附”的意思和用.  2020-06-11 …

诗者志之所之也,反映了怎么样的文学思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发于言,言之不  2020-06-19 …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相同的归类.1、生而知之2、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吾从而师之4、道之所存,师之  2020-06-21 …

“心体澄彻,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2020-06-24 …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②岂得之难而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2020-06-30 …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鹏之徙于南冥也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③均之二策,宁  2020-07-05 …

周敦颐传与部使者荐之用法一样的下列句子中的“之”与“部使者荐之”中的“之”用法一样的选项是:A.山  2020-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