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文言文阅读。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
题目详情
文言文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孟辍然 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⑤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 (2)其母引刀 裂 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孟辍然 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⑤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 (2)其母引刀 裂 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孟辍然 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⑤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
(2)其母引刀 裂 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孟辍然 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⑤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
(2)其母引刀 裂 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 ① ,其母方 ② 织。孟辍然 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 ④ 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 ⑤ 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人 恒过 然后能改( )
(2)其母引刀 裂 其织( )
2.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 ④ ⑤
恒过
裂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1)常常犯错误 (2)割断 2.(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
看了 文言文阅读。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石钟山记最后一段的译文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2020-05-16 …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1)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020-05-21 …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分)(2)子 2020-06-16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 2020-06-18 …
①()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俭》B.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D.盖 2020-06-19 …
通假字下面是括号里字词的意思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增益其所不能()所以动心忍性()加点意思 2020-11-07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 2020-11-23 …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 2020-12-03 …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 2021-01-17 …
关于“士”的名言警句?我所说的“士”,是指战国时期的士.就是大概比劳动人民高一级的“士”.我要两句例 2021-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