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谕中节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令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其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谕中节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令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其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材料二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以后……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盖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应举之文矣。
——《日知录•试文格式》
材料三 是年(1610年)侍即王图主庚戌会试,(汤)宾尹以庶子(身份)为分校官,单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议,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弃,淘汰),宾尹越房(越房,超越职权、到其他评卷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录敬为第一……
——《明通史》卷七十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2分)和“暂罢科举”的理由(2分)。
(2)材料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分)
(3)从材料二、三句可以看出明朝后期的科举与明初的科举有何不同?(4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4分)
解析:
(1)理解归纳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不能措诸行事者其重”,简要分析明太祖恢复科举的目的及暂废科举的理由。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明朝以来八股取士的弊端。 (3)从能力角度比较明初科举与后来八股取士的区别;从八股取士的实质及消极影响角度简析其主要原因。 (4)主要从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及科举制度的演变趋势角度简析原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2020-05-13 …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列各题。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 2020-06-10 …
下列句子中的“以”分别是什么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以伤先帝之明属以后事继之以死下列句子中的“以”分别 2020-06-17 …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这一 2020-06-21 …
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下列各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2020-07-15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2020-07-2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2020-07-28 …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2020-07-29 …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2020-11-02 …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202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