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乙】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注释】①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②具:准备③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④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___       ②三臣于草庐之中___
③庶竭___            ④以其咎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
A.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吾哀王孙进食
B.先帝不臣卑鄙                     酬千金
C.受任败军之际                     信钓城下
D.宜付有司论刑赏                   人多厌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4)《出师表》属于表文,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读甲文,说说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样的情感。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甲】文中的诸葛亮和【乙】文中的韩信有什么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种品质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句意为: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
③句意为: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驽钝:低下的才能;
④句意为:表明、显扬.
(2)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注意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词性的异同.
A:前句:而:表并列.后句:而:表因果;
B:前句:以,因为.后句:用;
C:前后句:于:在;
D:前句:其:他的.后句:之:他.
故选:C
(3)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句中重点词语有:“宜”,应该;“咨诹”,询问.句意为: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
(4)本题考查人物寄予文章中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①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②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与忠诚.
(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即可.
阅读家乙两文,了解内容,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信既贵,酬以千金”等语句中可知,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受人之恩常思报答.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①知恩图报;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只有人人知恩图报,才能彰显正义,才能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答案:
(1)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②拜访;③低下的才能;④表明、显扬.
(2)C
(3)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
(4)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与忠诚.
(5)①知恩图报;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只有人人知恩图报,才能彰显正义,才能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