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
题目详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小题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
B.崧辞曰。辞:推托 |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
D.君乃舍之乃:就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D.当以书相分 |
子路拱而立。
秦贪,负其强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子路拱而立。
子路拱而立。
秦贪,负其强
秦贪,负其强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A.(师)于是遂就书。 |
B.(师)金玉其行。 |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B小题:A小题:C小题:C小题:D小题:见译文 小题: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
看了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邴...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党校周生啊!表达的情感 2020-05-13 …
英语翻译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 2020-05-16 …
求《司马温公读书法》译文(有原文,求高手,追加分)司马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而公晨夕所常 2020-06-13 …
古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原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 2020-06-17 …
英语翻译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 2020-07-03 …
“书虫”系列原著“书虫”系列中,有一本“劫机”,还有一本“公正”。有谁知道这两本书的原著是什么?作 2020-07-08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我效周生"一句中"当"什么意思 2020-07-12 …
小明是学校图书馆A书库的志愿者,小伟是学校图书馆B书库的志愿者,他们各自负责本书库读者当天还回图书 2020-08-04 …
《送东阳马生序》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作者幼时抄书的原因是,作者甘愿吃苦的原因是.(用原 2020-12-03 …
英语翻译顺便标一下重点词语并且翻译一下,谢谢O(∩_∩)O~这里是原文:积点划以成形体,有音有义者,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