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平凉①李攀龙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平 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平 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结合诗歌主要内容去品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显示诗人心目中所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发的生机.“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诗人写眼前景,却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结合诗歌主要内容去品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尾联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答案:
(1)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 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赏析: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57)春,李攀龙在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的任上,曾经到过平凉府.平凉府治所都在今甘肃省平凉县.站在古老的平凉城上,极目远眺风沙弥漫的西北边塞,俯览城内外自然界河社会变迁的景象,他内心深处激起沉郁已久的满怀忧愤,抚今追昔,抒写了这一首七言律诗.
破题出句用“萧条”,显示诗人心目中所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发的生机.“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诗人写眼前景,却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对句用“天涯”拓展空间,开阔视野,抒发诗人放眼西北穷边极塞,关心国家社稷安危的情怀.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意外大片土地尽失,疆域日蹙,这怎能不使诗人在平凉城头遥望西北时,徘徊终日,黯然神伤,发出天涯路尽的感慨!
颔联对仗工整,用事自然,不露雕琢痕迹.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表明这里不再是属于他们的封疆领域了.诗句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与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明史》卷一百十八记载,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慧王朱楹于永乐六年(1408)就藩平凉,十五年(1417)去世,无子,封除.朱元璋第二十子韩宪王朱松封国开原,永乐五年(1807)去世,时弃大宁三卫地,开原逼塞不可居,二十二年(1424)改封朱松子韩恭王朱冲煘于平凉,就安王邸.弘治间,“建宁王旭楕至,以所受金册质于宗室偕泆,事闻,废为庶人.诸贫宗往往凌劫有司,平凉知府吴世良、邝衍、任守德、王松先后被窘辱.嘉靖十三年(1534)昭王旭櫏薨,子定王融燧嗣,惩宗室之横,颇绳以法.不逞者怨之.三十二年(1553),襄陵王融梵及宗室二百余人讦奏王奸利事.勘无实,革融梵等禄…”亲王贵胄衰微、败落,如同明王朝边防日益削弱,使关注国事的李攀龙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感慨系之.
李攀龙的视线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思绪翻腾之际,从历史与现实交叠之中闪耀新的更高、更美的雄奇境界.颈联转折得好,体现诗人力求另辟蹊径的艺术构思.他由边防、时事到缅怀远古,心灵中映照出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他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面会出期望明王朝就像秦汉强盛时扬威塞外的图景.“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其奔跑迅猛四天上彤云翻滚,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动态感.“开”更具动作性,马苑开放,意味着骑兵部队的行动,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战旗迎风招展.陕西为古秦地,“秦兵”指明朝的军队.“走胡沙”,形容部队在边关塞外广袤的沙漠中驰骋作战.诠释的情调,由低回宛转至此变为昂扬振奋.沉郁的忧愤,得以暂时获得舒畅.明代西北边境几乎烽火不断,且多被动挨打,屡早侵扰,很少出击获胜.因此,无怪乎李攀龙曾经怀着殷切的期望和深沉的祝愿,在《送太医令周一之从大将军出塞》一诗中,吟诵出这样的诗句“二百年来无一战,今日王师遂北征.便当灭虏始朝食,不系单于不解兵.”
结句又转为咏叹的低调.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一年,李攀龙四十四岁,人到中年,要投笔从戎,谈何容易.全诗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关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的感叹是真诚的.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结合诗歌主要内容去品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尾联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答案:
(1)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 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赏析: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57)春,李攀龙在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的任上,曾经到过平凉府.平凉府治所都在今甘肃省平凉县.站在古老的平凉城上,极目远眺风沙弥漫的西北边塞,俯览城内外自然界河社会变迁的景象,他内心深处激起沉郁已久的满怀忧愤,抚今追昔,抒写了这一首七言律诗.
破题出句用“萧条”,显示诗人心目中所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发的生机.“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诗人写眼前景,却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对句用“天涯”拓展空间,开阔视野,抒发诗人放眼西北穷边极塞,关心国家社稷安危的情怀.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意外大片土地尽失,疆域日蹙,这怎能不使诗人在平凉城头遥望西北时,徘徊终日,黯然神伤,发出天涯路尽的感慨!
颔联对仗工整,用事自然,不露雕琢痕迹.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表明这里不再是属于他们的封疆领域了.诗句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与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明史》卷一百十八记载,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慧王朱楹于永乐六年(1408)就藩平凉,十五年(1417)去世,无子,封除.朱元璋第二十子韩宪王朱松封国开原,永乐五年(1807)去世,时弃大宁三卫地,开原逼塞不可居,二十二年(1424)改封朱松子韩恭王朱冲煘于平凉,就安王邸.弘治间,“建宁王旭楕至,以所受金册质于宗室偕泆,事闻,废为庶人.诸贫宗往往凌劫有司,平凉知府吴世良、邝衍、任守德、王松先后被窘辱.嘉靖十三年(1534)昭王旭櫏薨,子定王融燧嗣,惩宗室之横,颇绳以法.不逞者怨之.三十二年(1553),襄陵王融梵及宗室二百余人讦奏王奸利事.勘无实,革融梵等禄…”亲王贵胄衰微、败落,如同明王朝边防日益削弱,使关注国事的李攀龙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感慨系之.
李攀龙的视线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思绪翻腾之际,从历史与现实交叠之中闪耀新的更高、更美的雄奇境界.颈联转折得好,体现诗人力求另辟蹊径的艺术构思.他由边防、时事到缅怀远古,心灵中映照出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他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面会出期望明王朝就像秦汉强盛时扬威塞外的图景.“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其奔跑迅猛四天上彤云翻滚,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动态感.“开”更具动作性,马苑开放,意味着骑兵部队的行动,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战旗迎风招展.陕西为古秦地,“秦兵”指明朝的军队.“走胡沙”,形容部队在边关塞外广袤的沙漠中驰骋作战.诠释的情调,由低回宛转至此变为昂扬振奋.沉郁的忧愤,得以暂时获得舒畅.明代西北边境几乎烽火不断,且多被动挨打,屡早侵扰,很少出击获胜.因此,无怪乎李攀龙曾经怀着殷切的期望和深沉的祝愿,在《送太医令周一之从大将军出塞》一诗中,吟诵出这样的诗句“二百年来无一战,今日王师遂北征.便当灭虏始朝食,不系单于不解兵.”
结句又转为咏叹的低调.从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一年,李攀龙四十四岁,人到中年,要投笔从戎,谈何容易.全诗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关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他的感叹是真诚的.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袖珍”小 2020-06-14 …
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袖珍”小 2020-06-14 …
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袖珍”小 2020-06-14 …
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袖珍”小 2020-06-14 …
阅读下文,阅读下文,“能吞能吐”的森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测算,一 2020-06-23 …
(12分)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 2020-07-12 …
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面积26.8万平方千米,人口439万。该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 2020-11-11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 2020-12-02 …
2009年10月1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欢庆新中国60华诞.据此 2020-12-15 …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有36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