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道德内在结构是由哪三个层次组成?
题目详情
道德内在结构是由哪三个层次组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我们实际上把古代传统道德理念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本体”层次,实际上是对伦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认识,包括道、德、王、圣四个最基本的范畴.无论道家还是儒家或佛家,“道”无疑是最高的范畴,天道、天理成了万有的根源和原则. “德者,得也.” “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于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据本体.“王”和“圣”分别指向目标本体的内圣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学和伦理上,国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实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为个体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为“圣人”.
第二是“工夫”层次,是对社会礼教和个人德性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包括“礼”和“仁”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其各自又分别在知行两个方面涵括诸多具体的德行概念.《礼记》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觏讲得更为明确:“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论·第一》) “礼”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和群体生活的最高原则,是古人对维持群体秩序与人际和谐的文化创造.至于忠孝、廉洁、谦让、直恕、正义等等,都只是对“礼”的原则和精神的一种遵循和具体体现.而“仁”则是立足于个体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复礼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从“礼乐”文化中独立出来,它就成为人的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到宋明理学家更把“仁”提升为人格的最高标准.程颢说: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因此,“仁”就是个人融贯宇宙万物、天下国家于自我的最高原则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体-工夫”层次,这是对由工夫实现本体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的把握.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仁为至德,而其余四德是对仁德的体现.正如程颢所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显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层面或同一维度的道德范畴,这一看法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从上面的结构图示来看,“智”和“信”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德行或一般的伦理原则,因为它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道德内容,然而却是所有具体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的必要条件,而其自身却是无条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认识与判断,是对道德行为的选择,简单说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选择.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实现道德;没有这种判断和选择,任何行为都不能构成道德行为.而“信”或者“诚”则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认识与实践的一种确信,表现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没有这种“诚”与“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种伪道德,一种最大的恶.这一点在《中庸》里说得非常明确:“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说,“诚”、“信”是一切原则的原则,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原则,相当于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从本体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诚”是“明”,从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归结起来说,就是“中庸”的原则,“中和”的原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这几句话充分揭示了以“诚明信智”为内容的中和中庸原则之体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终根据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实践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衡量一切德行真伪的最终标准.
第一是“本体”层次,实际上是对伦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认识,包括道、德、王、圣四个最基本的范畴.无论道家还是儒家或佛家,“道”无疑是最高的范畴,天道、天理成了万有的根源和原则. “德者,得也.” “德”即是“性”,即是“心”,都根源于天道或天理,因此“道”、“德”二者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据本体.“王”和“圣”分别指向目标本体的内圣境界和外王境界.在政治哲学和伦理上,国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就是实行“王道”而非“霸道”,而作为个体的道德人格理想自然便是成为“圣人”.
第二是“工夫”层次,是对社会礼教和个人德性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包括“礼”和“仁”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其各自又分别在知行两个方面涵括诸多具体的德行概念.《礼记》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宋代李觏讲得更为明确:“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礼论·第一》) “礼”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和群体生活的最高原则,是古人对维持群体秩序与人际和谐的文化创造.至于忠孝、廉洁、谦让、直恕、正义等等,都只是对“礼”的原则和精神的一种遵循和具体体现.而“仁”则是立足于个体的道德完善和境界超越.“克己复礼曰仁”,自孔子第一次把“仁”从“礼乐”文化中独立出来,它就成为人的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到宋明理学家更把“仁”提升为人格的最高标准.程颢说: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因此,“仁”就是个人融贯宇宙万物、天下国家于自我的最高原则和理想境界.
第三是“本体-工夫”层次,这是对由工夫实现本体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的把握.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仁为至德,而其余四德是对仁德的体现.正如程颢所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显然,他把五者看做同一层面或同一维度的道德范畴,这一看法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从上面的结构图示来看,“智”和“信”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德行或一般的伦理原则,因为它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道德内容,然而却是所有具体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的必要条件,而其自身却是无条件的.“智”或者“明”就是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认识与判断,是对道德行为的选择,简单说就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选择.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实现道德;没有这种判断和选择,任何行为都不能构成道德行为.而“信”或者“诚”则是道德主体对道德认识与实践的一种确信,表现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没有这种“诚”与“信”,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而只能是一种伪道德,一种最大的恶.这一点在《中庸》里说得非常明确:“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可以说,“诚”、“信”是一切原则的原则,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原则,相当于康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从本体之天道的角度看,是“诚”是“明”,从工夫之人德的角度看,是“信”是“智”;归结起来说,就是“中庸”的原则,“中和”的原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这几句话充分揭示了以“诚明信智”为内容的中和中庸原则之体之用:既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又是一切德性的最终根据和最高理想,更是一切道德实践工夫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衡量一切德行真伪的最终标准.
看了道德内在结构是由哪三个层次组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为什么火焰的"外焰"比"内焰"温度高?为什么不是相反的呢?这真是如此吗?大家都知道:跟据火焰温度把 2020-05-13 …
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D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圆弧平滑连接,其中轨道AB、CD段 2020-05-17 …
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D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圆弧平滑连接,其中轨道AB、CD段 2020-05-17 …
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D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光滑圆弧平滑连接,其中只有轨道AB 2020-05-17 …
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E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圆弧平滑连接,其中轨道AB段是光滑 2020-05-17 …
我需要数学混合运算题我需要:1.混合运算(三步计算,四位数以内,40道)2.列竖式计算(三.四位数 2020-06-27 …
(2012•东城区模拟)如图所示装置由AB、BC、CD三段轨道组成,轨道交接处均由很小的圆弧平滑连 2020-07-16 …
有关于三角形三角形到底是由三条直线组成的还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同旁内角?如果三角形 2020-07-29 …
高三物理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在时间T1内动能由0增加到E1,在时间T2内由E1增加到2E1, 2020-10-31 …
如图所示,将小球甲、乙、丙(都可视为质点)分别从A、B、C三点由静止同时释放,最后都到达竖直面内圆弧 2021-01-20 …
相关搜索:道德内在结构是由哪三个层次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