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特立独行——屈原朱辉军少时,读屈原,感觉他像个疯子。及长,及壮,有过较多经历和较深体验之后,重读屈原,此感觉愈浓。读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特立独行——屈原朱辉军
少时,读屈原,感觉他像个疯子。及长,及壮,有过较多经历和较深体验之后,重读屈原,此感觉愈浓。读他那长歌当哭的诗句,阅他那哀婉凄惶的辞章,听他那愤世嫉俗的呐喊,思他那瑰丽奇美的想象,觉得此人真不可思议。《渔夫》载:“屈原既放……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如果今日遇上这么一位,必定认他为疯子无疑。但这“疯子”的确是天才的“疯子”,岂能与一般的精神病患者相混同?
他自视清高,又博学多才,所以决不肯同流合污。从史书记载看,他早年就做过左徒,是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宰相)的高官,后又做过三闾大夫,被认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就是说,他既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又是一位“理论家”,曾起草过楚国的宪令。同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更令人诧异的是,他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天问》就是明证。如此远远高出常人水准的奇才如何能不对那些邪恶势力嫉恶如仇:“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他胸怀远大,抱负不凡,所以并不患得患失。他坦然地宣称:“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很有些西绪福斯的执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似乎有些走过头了,楚王昏庸,楚国官吏腐败,人民怨声载道。既不能去造反,又不能有所作为,何不听劝,到一明君处重振乾纲?真正做成大事后对楚国复兴也是有利的。当然,这或许是我辈没能达到屈夫子的思想境界,无法理解他的选择。倘若他真做了如此“明智”而平凡的选择,他可能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屈原了!
他宽以待人,精心育人,却不料连他的学生宋玉等都背弃他。与这类人共事,还能有什么作为?昏君佞臣固是罪魁,庸众小人亦是帮凶。有时后者更令人难以容忍,他们像苍蝇蚊子似的,无法与他们计较。可你不与他们计较,他们就总来烦你,在日常生活中简直比昏君佞臣更可气、更可恨!与昏君佞臣斗争,还有一些悲壮在;与这些庸众小人纠缠不清,简直可以气煞天下英雄豪杰!这在古代中国社会尤甚,也许这也是戕害屈原的元凶之一?
他忠君爱国,眷念故土,可两代君主危难时用他,稍一安定就放逐他。他哀怨地叹道:“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前者毕竟有利害关系或利益之争,后者则不关涉到这些,而且其中有些就是我们的亲友,可怜的屈原只好以死相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可他又仍然抱有幻想,仍旧想有所作为。于是他往往在理想和现实、良知与功名、责任和权力之间徘徊。他在外面的世界里常常卷入漩涡,而他内心深处更是波涛汹涌、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他太清醒了。可又太固执了。清醒使他成为先知。先知注定孤独,孤独者只能独自前行。而在那时代,这位既清醒又固执的先知,前行的终点便是汨罗江。于是,中国这第一位诗人兼文人选择了投水自杀。
这似乎也预示了中国正直文人的宿命。虽然有的文人并未自杀,但常常是有意招杀,或者身未死,心已死。
中国古代最后一位文人王国维独自前行的终点,也是水——昆明湖。历史在这里画了一个完美的圆。有意思的是,王国维生前还写了一篇纪念屈原的文章。
他之后的老舍,也走上了投水的道路,颇令人难解。这当然不好硬性比较,但其中必有共同的东西,实在令人唏嘘!
(选自《解读大师》,有删改)
1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戕害屈原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中既引用了屈原的诗歌,又引用了其他人的一些诗文,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说“但其中必有共同的东西”,你认为“共同的东西”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同样是身处逆境,屈原选择了“慷慨赴死”,而司马迁却选择了“隐忍苟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屈原自身来说:①他自视甚高,又博学多才,所以不愿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②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常常发生冲突。 从其他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楚王昏庸,在危难时任用屈原,在安定时放逐屈原;②楚国官吏腐败,屈原满腹的才华没有施展的地方;③他最信任的学生背弃了他,这也让他屡屡受挫。 2.①作者引用屈原个人的诗文,可以更直接更客观地反映屈原的际遇和他的精神境界。②作者引用别人的诗文同样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遭遇和屈原的价值,更加真实地反映屈原的处境,从而更接近历史对屈原的主流评价。 3.品行高洁的人虽然不被人赏识,但他们仍抱有幻想,仍想有所作为。但内外交困,他们身心疲惫。他们身处孤独之中,只能独自前行。他们都把死看成了对意志和尊严的一种维护。 4.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前者是为了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后者是以死明志,保全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麻烦老师解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020-05-13 …
阅读下面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 2020-05-13 …
英语翻译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 2020-06-03 …
英语翻译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渔 2020-06-09 …
英语翻译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 2020-06-09 …
“20世纪初,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 2020-06-19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①经典历史之作《万历十五年》的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黄仁宇自 2020-11-07 …
我想增强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但是我的词汇量太少,怕是疯狂英语的口语版跟不上,中学版又觉得有点太容易, 2020-11-23 …
英语翻译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2020-12-07 …
贝利在20世纪50年代的足球场上,曾被一些球迷视为“蠢货”断定他吃不下这碗饭。但他并没有因此屈服,而 2021-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