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求泾渭分明的典故来源
题目详情
求泾渭分明的典故来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泾渭分明”在古人笔下的大致分为两种: 一、2000多年前的泾渭分明——《诗经》:“泾清渭浊。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交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泾渭分明”指的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的界限很分明。 二、1000多年前“泾渭分明”——泾浊渭清 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也还有诗云:“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在唐代渭水原来是清澈见底的,而泾水是浑浊的。 根据现有资料的考证,渭清泾浊的变化发生唐代的鼎盛时期。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看了求泾渭分明的典故来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求《白头吟》的繁体字版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求《白头吟 2020-04-27 …
关于智慧的小故事求一则主题为智慧的小故事~要求是有正确相关的论点(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这个 2020-05-14 …
成语4个描写雨大的:描写人多的:表示能说会道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描写很有精神的:源于神话故事:源于 2020-05-15 …
古文翻译潘章少有美容仪,楚国王仲先闻其美名,故来求为友。一见相爱,情若夫妇。后同死,而家人哀之,因 2020-06-27 …
英语翻译摘要:脚手架引发的建筑工地事故越来越频繁,脚手架坍塌事故和脚手架高处坠落事故是主要的脚手架事 2020-11-21 …
求帮忙把一小诗写完整我想写一首向往每天忙碌的小诗,可写了前两句却不知下面该咋写了,故来求助…昨日的疲 2020-11-27 …
求泾渭分明的典故来源 2020-12-26 …
求泾渭分明的典故来源 2020-12-26 …
近年来能源紧缺,对煤炭的需求剧增,不少煤矿为追求利益而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发生多起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 2021-01-13 …
事件一、近年来能源紧缺,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加,不少煤矿为乞求利益忽视安全生产,以致发生多起瓦斯爆炸,造 2021-01-13 …
相关搜索:求泾渭分明的典故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