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三国论苏辙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三国论

苏 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 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 。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 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项籍 百战百胜之威,       乘:趁着

B.西向以 高祖                   逆:违背

C.而 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         卒:最终

D.以自辅其所不                  逮:及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智攻智,以勇击勇             余船 次俱进

B.夫唯智勇 不足以定天下         句读 不知,惑之不解

C.昏暗而独智, 智者胜           河内凶, 移其民于河东

D.困 吕布而狼狈于荆州           得复见将军

15.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很多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以刘备和刘邦为主要论证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的结论。

B 作者立论的目的在于针对当时北宋王朝的现实,虽没有直指朝政,但不是无为而发,而是借古喻今,与其父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文章旨在阐明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为己所用,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D 文章虽重在说理,但也很讲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写了项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气概,刘邦“百败而志不折”的顽强毅力,读来动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备。

16.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3分)

(2)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4分)

17.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断句处不超过6处)。(3分)

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 婴 闻 之 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婴 非 有 异 于 人 也 常 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胡 难 及 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3. B  14.C 15.D  16.(1)聪明的人如果遇到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2)刘备只是谋缺乏并且勇猛不足,所以有比不上两人的地方,但他不知道用...
看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