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叶维廉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 我在“语法与表现”里

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我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着想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 N—V—f N(f=形容词  N=名词  V=动词)“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像这样的句法,中英文一般是共通的,问题不大。但像我前面讨论的例子,却不是这些文法构架可以解决的。由于王氏急于使句子合乎因果关系的逻辑,有很多句子的解读便无意中落入《唐诗三百首》语解的窠臼。最不妥当的是杜甫这两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被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棿箺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1)

对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典诗中的“松风”在被翻译成英文后,成了“松中之风”或者“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物象并发,让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明了。

B.

“云山”英译后被解读成“云盖的山”“像云的山”“在云中的山”,恰说明“云”“山”空间关系模糊,这是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中国古典词法语法的体现。

C.

按作者观点,“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中的“岸花”“樯燕”不一定指“岸边的花”“樯上的燕”,“岸”与“花”、“樯”与“燕”的空间关系同样可以是多样的。

D.

中国古典诗的词法语法让读者在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能活跃地解读很多东西。

(2)

对于“逻辑和透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语言缺乏逻辑,中国画缺乏透视”是“五四”前后一些人的看法,他们盲目把西方的“语言和逻辑”当作表达的正途。

B.

不少语言学家为使中国语言配合西方的文法作出了积极努力,不仅运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还处处使不合文法的口语变得字字合文法。

C.

王力《汉语格律学》在分析中国诗句法时,单一从语言的文法出发,没有配合经验的文法,过于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对某些诗句的解读是不恰当的。

D.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不应该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应使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

(3)

语文
作业帮用户2017-04-10 举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是二维码 扫描下载二维码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无须一个突出的解读者指点,如果读者凭借词语的模棱,完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

B.

中文和英文句法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用中文和英文文法架构解读是相同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1.A;2.B;3.B;
看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中国古典...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为大致获得萧山开元名都大酒店的高度,聪明的小敏设计了一个方案,她在另一建筑物顶点A处测得大酒店楼顶  2020-05-14 …

为大致获得萧山开元名都大酒店的高度,聪明的小敏设计了一个方案,她在另一建筑物顶点A处测得大酒店楼顶  2020-05-17 …

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是集体主义原则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 )  2020-05-20 …

山西新闻网讯:来自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从广大人民中经过认真挑选的79名监督员,从省高  2020-06-17 …

H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获得廉价的氢气是  2020-07-09 …

求高一数学各种函数图象形状/画法!(各种复合函数)?谢各位高手!例如1/x-1等等.只需大致图象,  2020-08-02 …

德国《时代》周刊曾报道,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丑闻,而这段丑闻也导致了威廉二  2020-11-2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0世纪开始,在很多交通便利的、相对安全的、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  2020-12-03 …

“我国现行的药品广告监管制度及相关法律不完善,违法违规广告的获利空间极大,而风险成本很少,也是导致违  2020-12-14 …

借用别人的东西之后原封不动的归还,这叫(),主动上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叫(),坐等利益送上门想不劳而  202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