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 5 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①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 注 ,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②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惟 幸 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 .以之 事 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 . 举 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 .善人虽多而不 厌 也 厌:满足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 ①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之 ② 莫如唐昭宗 之 世
B . ① 以 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 以 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 . ① 虽 其 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 然皆乱亡 其 国
D . ① 惟君子 则 有之 ② 君子 则 不然
3 .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
① 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⑥ C . ②⑤⑥ D . ③④⑤
4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 .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 . C (举:推举。)
2 . C ( C .其:代词,他们的。 A .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 B .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 D .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3 . A ( ① 是说小人之伪朋, ⑤ 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 ① 可以排除 B ,根据 ⑤ 可以排除 C 、 D 。)
4 . B
(“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5 .( 1 )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 2 )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
附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亡国。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阅读《论语》第一则,完成练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2020-05-12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子 2020-05-16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那句能保持君子 2020-05-22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归有光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 2020-06-08 …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柳宗元和柳公权有关系吗? 2020-06-09 …
这篇作文属于哪种体?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 2020-07-19 …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 2020-07-21 …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臣闻朋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 2020-11-25 …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2020-12-1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归有光是明代后期著名古文学家,世称震川先生,有人称他的文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