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
题目详情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 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由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墨子主张论贵贱,选贤用能.(2)由材料二“见新进士缀行而出”、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可知,两者都...
看了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体现了唐太宗有什么样的人才观? 2020-06-11 …
李世民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 2020-06-26 …
是有才才有材还是有财才有才,希望有人可以提供辩论词,不要求多精彩,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就行,本人没经历 2020-07-08 …
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 2020-07-15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政协素有“智囊团”之称,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虽然 2020-07-29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为()A.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坐在家里就可以 2020-11-03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制度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A.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 2020-11-15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的变化是[]A.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B.考试成绩——功绩—— 2020-12-14 …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材 2020-12-17 …
数学很好,物理和化学会差吗?我数学很好.物理和化学就是考不高.虽然不算差.但总是中等.很奇怪.我数学 2021-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