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题目详情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思》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4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l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 重于个人道德。(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2分) |
略 |
看了(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王守仁的心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要深刻一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 2020-06-07 …
本人心善,有心向道,希望能习之精髓,勉己,励人.但不知何从下手,我问过道友,称乃师傅带,免误入歧途 2020-06-19 …
英语翻译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2020-06-30 …
求高手翻译一人性善恶两面性及善恶界线对于人性善恶两面性这一观点,很多大家持肯定态度如王充的论衡本性 2020-07-0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阳明是明代大思想家,其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王阳明立下了心学四决:无善无恶 2020-07-12 …
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意即善心之人,纵然面相长得不好,也会有好的运气,可谓万相.. 2020-11-03 …
明代心血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 2020-11-05 …
求语文老师评分:2012茂名中考作文犹如一盏明灯着凉漆黑的心房;犹如一枝竹竿支撑半塌的天空;犹如一双 2020-12-03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A.董“无善无恶心之 2020-12-06 …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仿写书犹()善读之可以() 2020-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