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题目详情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思》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4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l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 重于个人道德。(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2分) |
略 |
看了(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芦草之思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芦草,即芦 2020-05-16 …
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芦草之思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 2020-06-10 …
清心玉映的意思“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出自《世说新语· 2020-06-16 …
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2020-06-20 …
请问这几句在白话文意思是甚麼?请问这几句在白话文意思是甚麼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 2020-06-21 …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非之心 2020-07-04 …
为什么陆王心学比程朱理学更加束缚人的思想?怎么就从客观转移到了主观唯心主义以及为什么转移?心学理学 2020-07-06 …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而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却指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2020-07-11 …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 2020-11-03 …
蒲松龄的口技中的问题至半更许,许的意思:与阿姑走尔许是始至,至的意思:听之了了可辨,了了的意思:昔王 202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