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跟自己比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题目详情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2)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2)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议论话题的引出方法,要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一段介绍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据此解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三段举了桓公的例子,是举例论证,作用答题模式: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据此解答.
答案:
(1)本文是针对有些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2分),而且无所不比(2分)”的现象引发议论的.
(2)举例论证;举了齐桓公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跟自己比的观点,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三段举了桓公的例子,是举例论证,作用答题模式: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据此解答.
答案:
(1)本文是针对有些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2分),而且无所不比(2分)”的现象引发议论的.
(2)举例论证;举了齐桓公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跟自己比的观点,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看了跟自己比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求数列通项公式Sn是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公比q不等于1,已知1是(1/2)*S2和(1/3 2020-05-13 …
已知等差数列An中.公差D不等于零.A2=1,A2A3A6衣次是一等比数列的前三项.求等差数列通相 2020-05-17 …
等比数列前N项和Sn,当公比q不等于-1,Sn,S2n-Sn,S3n-S2n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一定 2020-06-12 …
外森比克不等式加强的证明外森比克不等式还可以加强为:a^2+b^2+c^2>=(4√3)S+(a- 2020-06-27 …
不比才知有余,比比不知不足是不是这样的?不好意思,再问几个(这几个如果全部答对,):劈柴劈小头,问 2020-06-28 …
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q不等于1,若{an+c}也是等比数列,则c=?如果是用an与an+c的公 2020-07-13 …
1.已知数列Cn,其中Cn=2的n次方+3的n次方,且〔Cn+1-PCn〕为等比数列.求常数P2. 2020-07-28 …
n已知数列{an}是公比q不等于1的等比数列,给出下列六个数列:(1){Kan}(K不等于0)(2 2020-07-30 …
已知数列{an}为等比数列,且各项为正数,公比不等于1,另一数列{bn}满足:(m>0,且m≠1), 2020-10-31 …
若Sn是数列{a(n)}的前几项和,且Sn=n^2,则{a(n)}是{a(n)}是什么数列:A.等比 2020-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