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何妨吟啸且前行作文
题目详情
何妨吟啸且前行作文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苏轼在黄州一贬多年,重返政坛的希望非常渺茫,他有了久留之计,想购买土地,作全家衣食之源.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个朋友的陪同下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毫无雨意,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人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独苏轼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徐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定风波·遇雨又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贬谪黄州后第三年的三月.与半年后他所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一样,写眼前景物,寓心中情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作者本有这种情怀,触景便自然迸发,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在寻常处起波澜的词作.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这“莫听”二字便见出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挂齿之意.那么便怎么样?“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雨来.徐行而又吟啸,是突出意志的力度;“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的色彩.开端这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情节由此而起.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应该大大不如才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那么,这“轻”字分明具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有旁证吗?有的.先举一条:苏轼因反对新法,陷乌台诗案,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他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之事;可见他对于做官已表示了厌烦与畏惧.与“官”相对的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仅是实写眼前景,同时也泄漏心中意.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里还有蓑衣可披?他在向往做一个享用竹杖芒鞋的平民百姓啊.“烟雨”也不仅是沙湖道中雨,也是人在江湖所遇上的风吹雨打.苏轼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再如此表白,再次证明“一蓑烟雨任平生”即“披一件蓑衣我也能在烟雨中自在一生”,确有归隐为民的含义.
下片由开始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的小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不一定会写.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历的风雨,自有一番感慨.自然界阴晴的循环,早已惯见,所以雨而复晴之后总好像“也无风雨也无晴”;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雨过天晴.怎样才可得到政治上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呢?他认为只能是“归去”!这个词语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就是,尽管江湖上也有风雨交加,总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苏轼是个真正能官能民的人.他在黄州亲自耕作,“力耕不受众目怜”,也不怕困苦.“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日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答秦太虚书》)他即使做个平民也会安于贫穷而自得其乐.
经历过高官厚禄的荣耀,又尝尽锒铛入狱的折磨,还在黄州备历躬耕之苦,但从他的作品里仍然真切地触摸到他那宠辱不惊、旷达洒脱的风度,什么风雨似乎都对他无可奈何.
这首词,作者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折射出独特的感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此等佳作,不愧为大家手笔.全词在八个七字句中穿插三个二字句,别添拗折,但声韵隔而复连,让人倍感抑扬起伏之趣.
定风波·遇雨又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贬谪黄州后第三年的三月.与半年后他所写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一样,写眼前景物,寓心中情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作者本有这种情怀,触景便自然迸发,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在寻常处起波澜的词作.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这“莫听”二字便见出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挂齿之意.那么便怎么样?“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雨来.徐行而又吟啸,是突出意志的力度;“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的色彩.开端这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情节由此而起.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应该大大不如才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那么,这“轻”字分明具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有旁证吗?有的.先举一条:苏轼因反对新法,陷乌台诗案,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他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之事;可见他对于做官已表示了厌烦与畏惧.与“官”相对的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烟雨”,不仅是实写眼前景,同时也泄漏心中意.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里还有蓑衣可披?他在向往做一个享用竹杖芒鞋的平民百姓啊.“烟雨”也不仅是沙湖道中雨,也是人在江湖所遇上的风吹雨打.苏轼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再如此表白,再次证明“一蓑烟雨任平生”即“披一件蓑衣我也能在烟雨中自在一生”,确有归隐为民的含义.
下片由开始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的小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不一定会写.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历的风雨,自有一番感慨.自然界阴晴的循环,早已惯见,所以雨而复晴之后总好像“也无风雨也无晴”;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雨过天晴.怎样才可得到政治上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呢?他认为只能是“归去”!这个词语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就是,尽管江湖上也有风雨交加,总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苏轼是个真正能官能民的人.他在黄州亲自耕作,“力耕不受众目怜”,也不怕困苦.“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日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答秦太虚书》)他即使做个平民也会安于贫穷而自得其乐.
经历过高官厚禄的荣耀,又尝尽锒铛入狱的折磨,还在黄州备历躬耕之苦,但从他的作品里仍然真切地触摸到他那宠辱不惊、旷达洒脱的风度,什么风雨似乎都对他无可奈何.
这首词,作者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折射出独特的感悟,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此等佳作,不愧为大家手笔.全词在八个七字句中穿插三个二字句,别添拗折,但声韵隔而复连,让人倍感抑扬起伏之趣.
看了何妨吟啸且前行作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难得淡定①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 2020-05-16 …
苏轼《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2020-05-16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什么意思 2020-05-16 …
比较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辛弃疾的定风波暮春漫兴的异同?《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2020-06-05 …
苏轼《定风波》中的名句是什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1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2020-06-05 …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4分)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2020-06-09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2020-06-09 …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难得淡定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2020-06-13 …
古代诗歌阅读(11分)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2020-06-17 …
何妨吟啸且前行作文 2020-12-05 …
相关搜索:何妨吟啸且前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