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秦观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水烟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水烟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点绛唇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水烟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描绘画面,注意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注意要点出画面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景的特点已经一些关键词语.本句中注意“轻”“信”.
(2)题目明确了答题角度,“借景抒情”,先分析景,抓住“茫茫”“千里”“乱”分析景的特点,分析情感除了结合景之外,还要注意注释“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
(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参考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赏析: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2)题目明确了答题角度,“借景抒情”,先分析景,抓住“茫茫”“千里”“乱”分析景的特点,分析情感除了结合景之外,还要注意注释“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
(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参考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赏析: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看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一首经典老歌《踏雪寻梅》唱出了梅雪共存的秀美景观,欣赏“踏雪寻梅”景 2020-05-17 …
选择题设曲线F(X、Y)=0和曲线L(X、Y)=0的交点为P那么曲线F(X、Y)与L(X、Y)的乘 2020-06-04 …
下面是关于“看”的部分词语,请分类写下来注目目睹观察眺望遥看注视目击洞察观望远望凝视瞻前顾后明察秋 2020-07-01 …
请根据右图写一篇100—120个单词的短文。你的短文应包括下列要点:1.简要描写图画内容;2.说明 2020-07-16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闲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 2020-11-21 …
东洞庭湖保护湿地已知的越冬鸟类有哪些?最佳观鸟地点在哪?观鸟时在哪用中餐最方便?观鸟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020-11-24 …
在我国,有很多具有丰富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于如何存续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同学们收集到如下 2020-11-25 …
17.如果你是今年观潮人群中的一员,你能细致描写一下观众们看潮时的场面吗?注意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进行 2020-12-12 …
哲学作业:将以下观点分门别派以下观点各属于哲学上五大观点中的哪一种观点:1,数是万物之源.2,帆动, 2020-12-18 …
超音速飞机沿直线OB以v匀速飞行,一观察者从A点注视飞机起飞,角BOA=a且在观察时间内基本不变,飞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