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注解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柳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解】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柳川(今柳市方斗岩)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本诗作者生在偏安一方的南宋,终生不仕。
2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7.诗人是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2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江南农村初夏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7.这四句诗绘声绘色,动静结合,鲜明如画。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像;次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诗人以烟霭比喻细雨,传神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用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明白如话,纯用口语,写乡 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虚词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解析】
26.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山原绿遍”“川白”“雨如烟”“乡村”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明丽动人,最后点明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才了蚕桑又插田”突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27.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全诗,再根据“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像;次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诗人以烟霭比喻细雨,传神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用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明白如话,纯用口语,写乡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虚词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 2020-04-09 …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2020-04-09 …
精段精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笪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2020-04-09 …
阅读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 2020-04-09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 2020-04-09 …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2020-04-09 …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2020-04-09 …
柳宗元文言文比较阅读语段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2020-06-09 …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020-06-09 …
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202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