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

题目详情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2分)
小题2: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2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3分)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小题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4分)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1:围绕“茶既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来回答即可。(2分)
小题2:写西方人爱喝咖啡是为了与中国人爱喝茶形成对比,突出中国人崇尚顺其自然,追求艺术和境界,从而表现“茶可道”这一观点。(2分)
小题3: 示例1:这个句子用拟人手法将茶叶在水中舒展、漂浮、沉淀的过程与人生的成败、起伏等历程联系起来,写得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示例2:这个句子中的“挣扎”“思索”“沉浮”“沉寂”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起伏、变化,让人自然将茶与人生结合起来,也自然引出下文“茶如人生”的看法。(3分)
小题4:示例:因为茶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冲浊爽气,颐神养性,可以让我们学会“内省修行”;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人生的况味,饮茶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获得悠然自得的心情;茶为我们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4分)



点评:推测写作意图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目的。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推测写作目的大有帮助。判断写作目的,还要注意作者材料的详略安排。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这一过程”指的就是泡茶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茶叶在水中的情态写得活灵活现。可从修辞、词语、写作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选择一个角度即可。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4:试题分析:认真研读文章和材料,不难得出应该推崇茶文化的理由。茶饮不仅是一种艺术,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等等。结合文章和材料来分条概括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看了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西方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论语》第一则,完成练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2020-05-12 …

中国近代有许多人主张学习西方,但目的不同.其中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西方军事,武力抵抗侵略B.  2020-07-13 …

史学界普遍认为,到1919年,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一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020-07-22 …

在学校里有很多科目,我最喜欢的是英语.学校有个英语角,每天放学后我们在那儿练习英语.希望学校开设家政  2020-11-13 …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少西藏学生来到内地学习,他们得到了内地人民的关心和帮助。许多西藏学生动情地说:  2020-11-21 …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少西藏学生来到内地学习,他们得到了内地人民的关心和帮助。许多西藏学生动情地说:  2020-11-21 …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少西藏学生来到A市学习,他们得到了A市人民的关心和帮助。许多西藏学生动情地说,  2020-11-24 …

(10分)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下表  2020-12-07 …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在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  2020-12-09 …

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不少西藏学生来芜湖学习,他们得到了芜湖人民的关.心与帮助.许多西藏学生动情地说,芜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