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读有关土地资源的图,完成下列要求.(1)由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其中比重最大,林地和比重偏小.(2)A、B、C、D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B
题目详情
读有关土地资源的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由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其中______比重最大,林地和______比重偏小.
(2)A、B、C、D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B”与“C”两类的分界线大致以______为界.该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温度带或干湿地区是______.
(3)由我国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可知,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______、西南、东南地区.我国先后颁布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法律,并把“______”确立为基本国策.

(1)由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其中______比重最大,林地和______比重偏小.
(2)A、B、C、D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B”与“C”两类的分界线大致以______为界.该分界线南北两侧的温度带或干湿地区是______.
(3)由我国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可知,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______、西南、东南地区.我国先后颁布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法律,并把“______”确立为基本国策.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草地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以北是暖温带.以南是湿润地区,以北是半湿润地区.
(3)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很少.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因此,“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确立为基本国策.
故答案为:(1)草地;耕地;(2)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以北是暖温带.以南是湿润地区,以北是半湿润地区;(3)东北;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以北是暖温带.以南是湿润地区,以北是半湿润地区.
(3)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林地很少.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因此,“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确立为基本国策.
故答案为:(1)草地;耕地;(2)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以北是暖温带.以南是湿润地区,以北是半湿润地区;(3)东北;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看了读有关土地资源的图,完成下列要...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对于下图的NFA,其等价的DFA是(27)。A.B.C.D. 2020-05-26 …
(2011•武汉模拟)如图甲是冬天取暖的电热油汀,图乙是其结构图.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底部的电加热管 2020-06-20 …
如图所示,甲图为某波源的振动图象,乙图是该波源产生的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波动图的O点表示波源,波 2020-06-22 …
右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两种体育图标,其设计源于我国一种书法字体,讲究笔画圆匀、赋予图案美。该书法字体应 2020-07-05 …
硕士论文格式:图的资料来源写在哪表的资料来源位于表的下方空两格,这个“两格”是左起两格还是表的下方 2020-07-06 …
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如图为果蝇X、Y染色体同源和 2020-07-06 …
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如图为果蝇X、Y染色体同源和 2020-07-06 …
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休,但其形态、大小却小完全相同.下为果蝇X、Y染色体同源和非 2020-07-06 …
如图,图1是一款多档功率的电炒锅,图2是其内部简化工作电路图.R1、R2、R3是加热电阻,其中R3 2020-07-12 …
图甲所示是我市某家用电辅热式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其电加热器的额定功率为1500W.图乙是其储水箱水位 2020-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