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遇到坏人要怎么做,别人才会来救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丽莎、祝卓宏新闻事件①2016年4月3日,从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士弯弯(化名)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遇到坏人要怎么做,别人才会来救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丽莎、祝卓宏
新闻事件 ①2016年4月3日,从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士弯弯(化名)表示,4月3日在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在该女士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受害者被一女顾客搭救后,陌生男子逃走。
②女性独自一人在外遭遇意外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在和颐酒店发生的事件又一次引起广泛的女同志的恐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平平安安,但是,如果出门真的遭遇不幸,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来救你呢?
心理解读 ③要想知道如何成功求救,首先要知道可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旁观者是怎么想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Nancy Eisenberg广泛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见 从求助者发出求助到助人者做出助人行为共有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和行为联系阶段。在一个人帮助他人前,他一定首先会注意到求助者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并确认他有某种愿望和需要。在确认自己心意的阶段,分为两种情况:在紧急的情况下,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驱动,其他因素相应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非紧急的一般情况下,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对助人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助人意图出现之后,助人的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会确定助人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
④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关于旁观者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结合上述的模型,在第一个阶段,求助者可能会遇到的阻碍是:旁观者的去个性化导致的责任感不强。在人群中,个体的身份是模糊的,自我觉知的能力减弱,责任感也随之下降。如果求助者只是大喊,眼睛在旁观者中来回游荡,无法激起助人者内心的责任感。助人者只会觉得,求助者在向我们求救,但是他却没有明确地向我表达愿望和需要。因此,在深陷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要漫无目的地寻求帮助。
⑤在第二个阶段,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否激发助人者的情感驱动很关键。例如很多助人者在助人后被问及为何要助人,回答大多是“当时没想那么多,觉得他很危险,需要帮助。”或是向与自己相似的人求救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研究发现,相似性容易引发喜欢,喜欢容易引发共情,共情容易激发帮助行为。像和颐酒店案中,在女子求助时,旁边走过了保洁人员、多名房客,最终向求助者伸出援手的还是一位女房客。
⑥在第三个阶段,最大的阻碍可能在于求助者要在危机的情况下挑准有能力的助人者。助人者的能力、助人者当时是否有时间压力、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助人的障碍。求助者要确定助人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如果助人者的力量也不过以卵击石,那么求助必然不会成功。如果助人者匆匆而过,可能是在赶一个会议,或是急着回家,那么这样的人也不会是理想的求助对象。
⑦有网友在微博上戏谑地说道:“如果遇到这种自称是自己老公或者男友的男子拽着自己的情况,可以掀翻周围的小摊,或是抢了并摔坏路人的手机,那么小摊主或路人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你,这时,你就可以让那个自称老公或男友的人赔偿。这样不法之徒只能顾着逃之夭夭了。”或许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是个好办法。
⑧不管是男是女,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冷静地应对困境,理智地求助,才能提高逃出困境的可能性。(中国科普博览网)
(1)本文开头介绍新闻事件有何作用?
(2)请分别说说文章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在紧急的情况下,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驱动。”
②“求助者要确定助人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如果助人者的力量也不过以卵击石,那么求助必然不会成功。”
(3)文章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2016年的一天,初二年级的小西同学放学回家时,走到学校附近的一个拐角处,遭到初三年级的两名同学围堵,被敲诈索要200元钱,因为不能满足对方要求,于是对方一阵拳打脚踢,小西抱头求饶,此时,对方并未罢休,旁观的行人络绎不绝。这种情形,你认为小西该怎么求救?
(5)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本文引述心理学的理论,是为了让读者懂得助人者的心理,掌握有效的求救方法,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C、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对旁观者的研究,在“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激起助人者的内心责任感是关键。
D、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认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实施助人行为的障碍是助人者的能力。
遇到坏人要怎么做,别人才会来救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丽莎、祝卓宏
新闻事件 ①2016年4月3日,从外地来北京办事的女士弯弯(化名)表示,4月3日在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被陌生男子跟踪后强行拖拽,后被抓住头发用力撕扯,在该女士大声呼喊后,围观者逐渐增多,受害者被一女顾客搭救后,陌生男子逃走。
②女性独自一人在外遭遇意外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了,在和颐酒店发生的事件又一次引起广泛的女同志的恐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平平安安,但是,如果出门真的遭遇不幸,要怎么做,才能让别人来救你呢?
心理解读 ③要想知道如何成功求救,首先要知道可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旁观者是怎么想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Nancy Eisenberg广泛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在其中阐述了自己的见 从求助者发出求助到助人者做出助人行为共有三个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和行为联系阶段。在一个人帮助他人前,他一定首先会注意到求助者处于某种困境之中,并确认他有某种愿望和需要。在确认自己心意的阶段,分为两种情况:在紧急的情况下,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驱动,其他因素相应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非紧急的一般情况下,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对助人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在助人意图出现之后,助人的能力、人与情境的变化会确定助人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
④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关于旁观者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结合上述的模型,在第一个阶段,求助者可能会遇到的阻碍是:旁观者的去个性化导致的责任感不强。在人群中,个体的身份是模糊的,自我觉知的能力减弱,责任感也随之下降。如果求助者只是大喊,眼睛在旁观者中来回游荡,无法激起助人者内心的责任感。助人者只会觉得,求助者在向我们求救,但是他却没有明确地向我表达愿望和需要。因此,在深陷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要漫无目的地寻求帮助。
⑤在第二个阶段,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否激发助人者的情感驱动很关键。例如很多助人者在助人后被问及为何要助人,回答大多是“当时没想那么多,觉得他很危险,需要帮助。”或是向与自己相似的人求救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研究发现,相似性容易引发喜欢,喜欢容易引发共情,共情容易激发帮助行为。像和颐酒店案中,在女子求助时,旁边走过了保洁人员、多名房客,最终向求助者伸出援手的还是一位女房客。
⑥在第三个阶段,最大的阻碍可能在于求助者要在危机的情况下挑准有能力的助人者。助人者的能力、助人者当时是否有时间压力、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助人的障碍。求助者要确定助人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如果助人者的力量也不过以卵击石,那么求助必然不会成功。如果助人者匆匆而过,可能是在赶一个会议,或是急着回家,那么这样的人也不会是理想的求助对象。
⑦有网友在微博上戏谑地说道:“如果遇到这种自称是自己老公或者男友的男子拽着自己的情况,可以掀翻周围的小摊,或是抢了并摔坏路人的手机,那么小摊主或路人必定不会轻易放过你,这时,你就可以让那个自称老公或男友的人赔偿。这样不法之徒只能顾着逃之夭夭了。”或许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是个好办法。
⑧不管是男是女,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冷静地应对困境,理智地求助,才能提高逃出困境的可能性。(中国科普博览网)
(1)本文开头介绍新闻事件有何作用?
(2)请分别说说文章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在紧急的情况下,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情感的驱动。”
②“求助者要确定助人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帮助自己,如果助人者的力量也不过以卵击石,那么求助必然不会成功。”
(3)文章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2016年的一天,初二年级的小西同学放学回家时,走到学校附近的一个拐角处,遭到初三年级的两名同学围堵,被敲诈索要200元钱,因为不能满足对方要求,于是对方一阵拳打脚踢,小西抱头求饶,此时,对方并未罢休,旁观的行人络绎不绝。这种情形,你认为小西该怎么求救?
(5)以下关于本文的说法错误的是___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本文引述心理学的理论,是为了让读者懂得助人者的心理,掌握有效的求救方法,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
C、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对旁观者的研究,在“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激起助人者的内心责任感是关键。
D、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认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实施助人行为的障碍是助人者的能力。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开头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内容上写出了什么题干中已经给出,所以只需要考虑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有: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故事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充当论证论点的论据.本文开头通过介绍弯弯女士入住北京和颐酒店遭遇陌生男子拖曳后,成功自救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遇到坏人,如何向他人求救?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①“主要”表限制,说明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因素中,情感的驱动是最为重要的,但也还有其它辅助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以卵击石”,本意是拿鸡蛋去碰石头, 这里是比喻助人者的力量过于弱小,远不足以抵抗坏人的暴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 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 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文章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用和颐酒店案中,弯弯女士向众多旁观者求救,最终伸出援手的还是 一位女房客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向与自己相似的人求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本文的方法合理求救,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来谈,回答具体即可即可,如:①发出哀嚎、求救声,激发旁观者的正义情感;②寻找家长模样的大人或面相正直、善良的男士,尤其是教师模样的人;③有了合适的求救对象以后,并锁定他,向他发出明确的求救信号(目光、手势、呼喊)激发他的同情心;④在情急之下,可以 趁隙抱住一位身材魁梧的大人,博得同情,以期获救.
(5)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说明文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助人者的能力、助人者当时是否有时间压力、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助人的障碍,不仅仅是助人者的能力.故D错误.
答案:
(1)通过介绍弯弯女士入住北京和颐酒店遭遇陌生男子拖曳后,成功自救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遇到坏人,如何向他人求救?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主要”表限制,说明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因素中,情感的驱动是最为重要的,但也还有其它辅助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以卵击石”,本意是拿鸡蛋去碰石头, 这里是比喻助人者的力量过于弱小,远不足以抵抗坏人的暴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举例子.用和颐酒店案中,弯弯女士向众多旁观者求救,最终伸出援手的还是 一位女房客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向与自己相似的人求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4)如:①发出哀嚎、求救声,激发旁观者的正义情感;②寻找家长模样的大人或面相正直、善良的男士,尤其是教师模样的人;③有了合适的求救对象以后,并锁定他,向他发出明确的求救信号(目光、手势、呼喊)激发他的同情心;④在情急之下,可以 趁隙抱住一位身材魁梧的大人,博得同情,以期获救.
(5)D
(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①“主要”表限制,说明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因素中,情感的驱动是最为重要的,但也还有其它辅助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以卵击石”,本意是拿鸡蛋去碰石头, 这里是比喻助人者的力量过于弱小,远不足以抵抗坏人的暴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 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 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文章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用和颐酒店案中,弯弯女士向众多旁观者求救,最终伸出援手的还是 一位女房客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向与自己相似的人求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本文的方法合理求救,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来谈,回答具体即可即可,如:①发出哀嚎、求救声,激发旁观者的正义情感;②寻找家长模样的大人或面相正直、善良的男士,尤其是教师模样的人;③有了合适的求救对象以后,并锁定他,向他发出明确的求救信号(目光、手势、呼喊)激发他的同情心;④在情急之下,可以 趁隙抱住一位身材魁梧的大人,博得同情,以期获救.
(5)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说明文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助人者的能力、助人者当时是否有时间压力、环境的变化都会成为最后一道阻碍助人者助人的障碍,不仅仅是助人者的能力.故D错误.
答案:
(1)通过介绍弯弯女士入住北京和颐酒店遭遇陌生男子拖曳后,成功自救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遇到坏人,如何向他人求救?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主要”表限制,说明决定个体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因素中,情感的驱动是最为重要的,但也还有其它辅助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以卵击石”,本意是拿鸡蛋去碰石头, 这里是比喻助人者的力量过于弱小,远不足以抵抗坏人的暴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举例子.用和颐酒店案中,弯弯女士向众多旁观者求救,最终伸出援手的还是 一位女房客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向与自己相似的人求救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4)如:①发出哀嚎、求救声,激发旁观者的正义情感;②寻找家长模样的大人或面相正直、善良的男士,尤其是教师模样的人;③有了合适的求救对象以后,并锁定他,向他发出明确的求救信号(目光、手势、呼喊)激发他的同情心;④在情急之下,可以 趁隙抱住一位身材魁梧的大人,博得同情,以期获救.
(5)D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以下中国字怎麼读一个日读日,那2个日字怎读,那再来3各日字读晶,4个日字又怎读一个月自读月,那2个 2020-05-13 …
我们马上要月考了,而我又不想复习,怎样才好?我读初3,认为学的还是不错,所以不想复习怎摸办?急…… 2020-05-16 …
“月”和“办”合在一起是什么字?就是“月办”,要这个字的拼音、组词、字义 2020-05-17 …
在自己的手腕上办公中读了2-5段你知道在“永恒办公室"里办公需要具有那四项主要的 2020-06-27 …
2015年3月30日至5月11日,我校举办了以“读城记”为主题的校读书节暨文化艺术节.为了解初中学 2020-07-23 …
英语翻译名称:《21世纪学生英语报》“高中版”(21stCenturyTeensSeniorEdi 2020-07-23 …
3.名著综合运用。(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某 2020-11-05 …
(1)2011年9月26日,山西校车事故,7名初中生死亡;11月26日,辽宁校车事故,35名孩子受伤 2020-11-21 …
书面表达校学生会要举办一次“读书月”活动,假定你呗邀请作为嘉宾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发言,请你写一篇发 2020-12-23 …
准备初三了,想在初三拼一拼读好书,请问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本人16岁,不爱读书,想在初三拼一拼读好书来 2020-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