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

题目详情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变 封建 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 兵革 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

C.其于 治乱 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 笼络 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祸常发 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 夷狄

B.武氏日侍其左右 不悟/使力弱 易制

C.欲 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惟积至诚、用大德, 结乎天心

D.备其 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 备之外

3.以下符合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训,改变封建制为郡县制,于是加强了中央极权,却因放弃了兵器而失去天下。

B.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镇压了王国叛乱后,又把郡县制恢复为封建制,从而稳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

C.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结果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力很弱,被周边政权所困扰。

D.魏代和晋代,因为能够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积极改进他们的统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危害。

4.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语句断句。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 (治乱:安宁与动乱) 2. D A从,在/被  B却,表转折/表顺承 C以,凭借/来,连词表目的 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3.C (A放弃了兵器错B汉代发生王国叛乱是在封邦建国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稳定;D“有限避免”,文中并未提及) 4.B(A不是因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违天道,任何智谋都是没有用的;C根本原因不能说是策略的失误,而是民心向背问题;D一定能找到为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文中无根据,上天不想灭他错,而是上天不想立即灭他。) 5.(1)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2)①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②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看了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心任务.物质之所以发生化学反应,从微观的角度看,是因为反应物的微粒  2020-05-13 …

劳教所所区环境的建设应本着的原则是( )。 A.便于监督劳教人员 B.利于劳教人员健康发展 C.便于  2020-05-18 …

高二物理题,求灯泡每秒内发出的光子数功率为100W的灯泡消耗的电能的5%转化为所发出的可见光的能量  2020-06-10 …

看到林川的语录里有一条是说目前地球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天灾人祸,都是人类创化的果相.觉得非常有道理  2020-06-11 …

因租用该房屋所所发生的除土地费,大修费以外的其他费用,由乙方承担。这条合理吗  2020-06-30 …

课文中所提到的谢皮罗教授,波义耳,奥地利医生,他们都是因为善于提问,思考,最终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020-07-08 …

社会生活中密度用途很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所以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  2020-07-21 …

如图所示,某原子的三个能级的能量分别为E1、E2和E3.a、b、c为原子跃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下  2020-10-31 …

(1/2)用英语写一篇介绍朋友Peter的短文.他过去常常喜欢吐词清楚的歌手,所以常常梦想当一名出色  2020-11-24 …

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这个数字告诉我们()A.人的能力是非常  20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