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甲诗钓鱼不得唐李舜弦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选自《全唐诗》
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 锦鳞 ,芰荷 ① 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 ① 啜茗于湖滨(A)肆 ② ,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 ③ (B)下。
戏嚼豆脯 ④ 唾之,群鱼争喋 ⑤ ;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 ⑥ 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 ⑦ 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 ⑧ ,独无钩乎? 不及其盛 ⑨ 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啜( ) 逝( ) 故( ) 乃( )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答: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译文: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答: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答: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
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
就,便
甲:望庐山瀑布(李白)与乙:庐山瀑布(徐凝)1、两首诗的共同特点都是写出了庐山瀑布的(),这一点从 2020-04-26 …
急了,急了,求求了甲、乙两人相距三十里,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里,乙每小时走4里.甲 2020-05-21 …
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70公里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8公里,乙车每小时行40公里甲乙两车分 2020-06-03 …
甲乙两个粮仓向AB镇运粮,甲可调运100吨乙可调运80吨,A镇需70吨大米,B镇需110吨大米,甲 2020-06-28 …
甲、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0里,甲每小时走6里,乙每小时走4里,几小时后两人 2020-07-01 …
有一条长50公里的路,甲乙两人相向而行,甲每小时2公里,乙每小时3公里,有一条狗每小5公里,甲乙开 2020-07-03 …
甲乙相距10公里,相向而走,甲时速3公里,乙时速2公里,甲溜狗,狗时速5公里,甲乙相距10公里,相 2020-07-16 …
甲、乙二人从同地出发前往某地.甲步行,每小时4公里,甲走了16公里以后,甲、乙二人从同地出发前往某 2020-07-21 …
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甲诗钓鱼不得唐李舜弦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 2020-07-29 …
急快开学了!泊秦淮1.这是一首()诗.2.诗的韵脚是()()(),同压()韵.诗二首.甲诗:春晓乙诗 2020-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