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

材料二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丿”

B.负书担:口袋。

C.荒服:泛指边远地区

D.栖居:“栖”读作“qī”

5.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

语文
作业帮用户2017-05-19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

2.B

3.A

4.A

5.C

6.C

7.A

8.A。

【技巧点拨】本题涉及字音、字形、词语多个考点。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字形复习要明确考查范围、学会归类辨析,特别注意音同形异字、音同形近字、音同义近字等,然后再对比理解,加强记忆。复习时注意要明确范围,把握重点,注重积累,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对词义的判断则要结合语境和词语的本义来分析。

5.

试题分析: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氓》。是叙述语言,讲的是女主人公将男主人公氓送到对岸。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出自李煜的《虞美人》,虞美人(李煜)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选自杜甫的《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渗入了他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做于诗人被贬期间,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又考查对文中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阅读原文,明确题干所说“诗人流寓经历”具体指什么样的经历,再分析选项所给诗句,明确各选项所给出诗句作者写作本诗时的经历,一一比对,就可以找出答案。

6.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找到各选项对应的区间,一一比对得出答案。C“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是说韩愈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重教兴学”是刘禹锡的主张,“养民安民”是柳宗元的主张,“奖劝农桑”是韩愈的主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7.

试题分析:A项在文中没有根据。从材料三来看,文章强调的是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本题信息涉及三则材料,解答时可以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流寓”的原因、“流寓”地的环境特点、他们在“流寓”地的主张与作为、他们的作为给后人的影响等方面来总结。从“流寓”的原因来看,他们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触怒朝廷被贬,或是受排挤;从“流寓”地的环境看,都是蛮荒之地,僻远、荒凉、条件恶劣;从他们到“流寓”地的表现来看,他们都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积极地帮助当地百姓,传播文化,政绩斐然,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当地百姓也对他们爱戴有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看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汉语拼音字母读音与汉语拼音读音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你用哪一个读拼汉字音,b字母念掰,那怎么拼ba  2020-05-14 …

阅读乡情第二题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我怎么没读懂呢,前面  2020-05-21 …

史料阅读题材料一:一位蒙古族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地,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一:  2020-06-20 …

《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020-07-05 …

课外拓展阅读乡情是一坛老酒再浓的老酒醉人不过醉三天,可是乡情这坛老酒醉人却能醉一生。人越老,这坛酒  2020-07-10 …

古诗阅读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小题1:结合具体词语分析本  2020-07-26 …

古诗阅读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结合具体词语分析本诗表达了  2020-07-26 …

阅读《汉高祖论功行赏》,回答题。(14分)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2020-07-28 …

朗读乡村四月,按要求写汉字  2020-08-03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①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  2020-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