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国子监内十三经刻石碑共有多少座?
题目详情
国子监内十三经刻石碑共有多少座?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现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
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简介
十三经刻石原置于国子监六堂之前,以为师生学习研讨之用,后因国子监翻修改陈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由来
“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竹简为书,亦编丝追属也”,(掌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盖经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
古代典籍常由熟牛皮绳贯穿竹简而成,形制颇似纵横交织的纺织物,“韦编三绝”成语故事重中的“韦编”就是这种竹简书.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称“经”.墨有《墨经》,道有《道经》,法有《法经》.武帝以后,儒学独尊,地位超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便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到汉武帝时,《乐经》已经佚失,故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到东汉,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合称“七经”.以后到唐代,《礼经》一分为三,成为《仪礼》,《周礼》、《礼记》.三部解释《春秋经》的“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升格为“经”,这样加上原有的《诗经》,《书经》、《易经》,合称“九经”.宋代以后,“九经”又增添《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编辑本段]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内容
《十三经》是儒家学派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十三经刻石
《周易》,十三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最初为占卜之书,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书》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关于夏商周三代.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颂,40篇,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
《周礼》记载的是官制体系.
《仪礼》以“士”的日常礼仪为主,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
《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
《春秋-公羊传》不讲历史,而是对《春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
《春秋-榖梁传》也是一部对《春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孟子》主张的核心是“仁政”.
《孝经》儒家伦理思想.
《尔雅》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参考文献:*) =*">
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简介
十三经刻石原置于国子监六堂之前,以为师生学习研讨之用,后因国子监翻修改陈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由来
“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竹简为书,亦编丝追属也”,(掌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盖经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
古代典籍常由熟牛皮绳贯穿竹简而成,形制颇似纵横交织的纺织物,“韦编三绝”成语故事重中的“韦编”就是这种竹简书.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称“经”.墨有《墨经》,道有《道经》,法有《法经》.武帝以后,儒学独尊,地位超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便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到汉武帝时,《乐经》已经佚失,故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到东汉,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合称“七经”.以后到唐代,《礼经》一分为三,成为《仪礼》,《周礼》、《礼记》.三部解释《春秋经》的“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升格为“经”,这样加上原有的《诗经》,《书经》、《易经》,合称“九经”.宋代以后,“九经”又增添《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编辑本段]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内容
《十三经》是儒家学派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十三经刻石
《周易》,十三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最初为占卜之书,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书》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关于夏商周三代.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颂,40篇,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
《周礼》记载的是官制体系.
《仪礼》以“士”的日常礼仪为主,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
《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
《春秋-公羊传》不讲历史,而是对《春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
《春秋-榖梁传》也是一部对《春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孟子》主张的核心是“仁政”.
《孝经》儒家伦理思想.
《尔雅》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参考文献:*) =*">
看了 国子监内十三经刻石碑共有多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海客谈的“瀛洲”,即指今山东省蓬莱境内的三座海上小岛中的一座。B 2020-05-13 …
一张圆桌有12个座位,已经有n个人按某种方式就座,当某人就座时,发现无论他坐在哪个座位,都将与已经 2020-06-18 …
某排共有七个座位,安排甲,乙,丙三人就座.三人相邻(即三个座位相连)的就座方法共有多少种?书上给出 2020-07-13 …
一排长椅共有90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 2020-07-22 …
国子监内十三经刻石碑共有多少座? 2020-07-25 …
一座古代石桥历经一干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汶河上,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石桥是隋朝的A.赵州桥 2020-11-27 …
一排长椅共有90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他 2020-12-23 …
一排长椅共有90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他 2020-12-23 …
一排长椅共有90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他 2020-12-23 …
一排长椅共有90个座位,其中一些座位已经有人就座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坐在这排长椅上,有趣的是,他 2020-12-23 …
相关搜索:国子监内十三经刻石碑共有多少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