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
题目详情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小题1: 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
小题: 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
看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周先慎的《简笔与繁笔》,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论点2.阅读3.4段具体说说作者是从那两方面阐述" 2020-07-04 …
9名数学家,每人至多会3种语言,每3人至少有两人能通话,(1)证明:至少有3人会同一种语言;(2) 2020-07-30 …
(901t•福州模拟)在密码理论中,“3次3密”十密码体系是理论下安全性最高十.某部队执行特殊任务使 2020-11-04 …
怎么使分论点更有文采?(高中作文)本人高中生,写作文得分论点每次都是很俗套的语言.我想问,怎么才能写 2020-11-24 …
真题50分钟做完阅读,20个错3个什么水平?10分钟搞定完形,错3个.关于速度,我从一开始做阅读就以 2020-11-27 …
英语翻译所有IBDP文凭项目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六个学科组中每组选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其中至少三门是高等级 2020-12-14 …
不要抛弃学问(阅读答案)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2、阅读3、4、5、6段完成下列题目。(1)这一部 2020-12-23 …
麻烦老师解答:写出下列每组词所表示写出下列每组词所表示或包含的共同意思.1.凝视盼望观察——()2. 2020-12-23 …
阅读以下材料: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 2020-12-23 …
如表是某市对18~60岁市民的抽样调查,请综合阅读后写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30字。读书作用很大较大 2020-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