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敬畏生命有一个名叫阿尔贝特·史怀哲的7岁男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提着弹弓到雷帕山去打鸟。树上的鸟儿在晨曦中歌唱,史怀哲给弹弓装上小石块,瞄准了其中一只,恰在这

题目详情

敬畏生命

  有一个名叫阿尔贝特·史怀哲的7岁男孩,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提着弹弓到雷帕山去打鸟。树上的鸟儿在晨曦中歌唱,史怀哲给弹弓装上小石块,瞄准了其中一只,恰在这时,教堂的大钟响了。钟声回荡在朝霞与鸟儿的歌唱声中,这个小男孩浑身一颤,觉得这是来自天国的声音。他扔下弹弓,惊走了鸟儿。

  多年以后,已成为作家、神学家、哲学家和医生的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说。其基本思想就是与生命休戚与共,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生命。1954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史怀哲的年代,距我们并不远。当他进行其“敬畏生命”的一系列实践时,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生命不断地出生又如草芥一样被弃掷。为了某种目标,人们被迫地接受各种各样的解释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

  不仅作为人类生命的我们失去了精神的力量,失去了一种生命的原创力,而且长期的潜移默化,使我们除了自己,对其他的生命有一种潜在的漠视,更遑论不同于人类的物种生命了。

  因为珍贵的毛皮、值钱的骨头和动物油,等等,只要能带来利益,珍贵动物的生命在某些人眼里就如同草芥——其实草芥也是有生命的,掠杀的枪声在地球各个角落响起。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草原,崇山连着荒坡,苍凉辽阔寒冷。一位藏族小伙子正在踩油门,他说这样一下一下地踩,大概要一个小时才能发动冻住的汽车;另几位汉子在架炉煮水,小小的火苗在苍茫的高原上显得格外渺小。这是一个保护藏羚羊的小分队,经费拮据,野外生活环境艰辛,他们已在可可西里草原巡视了好几年,其中不少成员都是自愿前来参加的,在编的人员只有六名。保护藏羚羊的形势分外严峻,因为烂杀藏羚羊的不法分子非常猖獗。电视镜头此时移动,我们看见又一具被剥了皮的藏羚羊的尸骸。

  小分队的藏族汉子们望着无垠的高原,沉默。

  我看见了一组集市镜头,红黄蓝橙绿的围巾象征着高贵、优雅,也许还有品位:他们知道这是用惟有生活在高原的藏羚羊羊绒做的,这已经足够了。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也知道藏羚羊是保护的动物,可这些与他们的生活不发生直接关系;高原在远处,藏羚羊也只属于一个不可及的动物概念。要紧的是眼前的沙图什围巾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的感觉。

  藏羚羊越来越少,地球给予各种生命体的美好感觉大概也越来越少。现在,地球上的生物正以每天灭绝100种的速度递减。数字也许有些抽象,但地球上森林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仍、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我们还是能感觉到的。是生物的多样化形成了自然生态的多元和平衡,使我们看到青山绿水、百鸟争鸣、珍禽异兽,大自然为所有的生命体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从昆虫、小草到人类。事实上,人类与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环,因为自有文明历史以来人类的傲视一切,使人类发展到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才是真正地保护我们自己。有位生态学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消灭一个物种,就好比拔掉飞机上一些铆钉,看来问题不大,但这飞机已经不再安全了。我觉得这位专家还是有些乐观,飞机上错一个铆钉也可能酿成大祸的。比方终归是比方,也许对于偌大的地球来说,今天这个物种消失,明天那个物种灭绝,短时期内对地球的生态影响尚小,所以给予人类足够随意改造侵占自然的理由,觉得一切都在人类掌握中。但哪一天自然灾害不请自来,才如梦初醒,补之不及。可是俗语说“毁树容易种树难”,破总比立来得立竿见影。

  两千年前,中国的老子就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古人的话依然温故而知新,就不知道是应了古人穿越时空的智慧实在精深,还是擅长电脑的今人实际上的退化?也许人类已习惯了惟我独尊的感受。只有在需要饮食时才想到其他的地球生命,才起到我们需要生物链的平衡。宠物这个字眼,可能比较恰当地表达了人类对其他生命体的观念。依然是惟我是瞻的意思。

  我们也许还做不到把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看成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但至少该有所有生命体在地球上共生的观念,生命是应该敬畏的,不管是人类生命还是其他生命。

  为什么一定要戴沙图什围巾呢?其他普通的围巾也很暖和。尊贵吗?看看藏羚羊的尸骸再感觉。

  为什么一定要吃娃娃鱼、穿山甲?是为了口腹还是觉得刺激?若只是为饮食,原本不需。

  为什么要海豹的毛皮?只是为了炫耀。

  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

  好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一个很小的象牙球,球里有球,雕刻精美,曾经作为饰品戴过一阵子。后来每当我看到关于捕杀大象谋取象牙利益的报道,总感到我这样的消费者实在也脱不了干系。当然再也不买任何象牙制品,虽然阻止不了什么,但表示一种心意和对大象的尊重。也许这是不无虚伪的自慰,我时时在享用着诸如汽车、空调等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人类文明产物,但我想这样的“虚伪”倒是需要的。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其《敬畏生命》一书中所说:生命意志显示在世界上,并在内心中启示着我们。通过敬畏生命,我们以一种基本的、深刻的和富有活力的方式变得虔诚。

1.第11自然段内容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18自然段为什么要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

3.文章结尾引用《敬畏生命》一书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怎样做才会让地球永远充满生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人类与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才是真正地保护我们自己。

  2.“我”虽然微不足道,但如果有千千万万个“我”,那么生态环境就能得到保护,地球才会充满生机,号召大家从“我”做起“敬畏生命”。

  3.紧扣主题告诉我们“敬畏生命”是对生命更深刻、更虔诚的认识。

  4.从小就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意识,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那么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才会逐渐地消失,地球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鉴赏要点:课文表现了生命力的顽强。选文也是谈生命的文章,但侧重表现人类与其他生物体一样,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环,应该与它们休戚与共,尽可能尊重和不伤害它们,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得以保护,地球才会永远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