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___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B.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___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B.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不发生冲突才能进”错,原文第一段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B“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错,原文第一段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A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错,“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B项中,“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错,原文无这一说法.
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原文最后一段“儒道互补,讲出…”,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
答案:
(1)C
(2)B
(3)D
(2)B“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错,原文第一段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A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错,“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B项中,“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错,原文无这一说法.
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原文最后一段“儒道互补,讲出…”,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
答案:
(1)C
(2)B
(3)D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数学解决问题:一本182页的书,小虎在一周内读完了它的七分之三,还剩下多少页没有读?我很急,要快点 2020-03-30 …
七、课内阅读我最棒。(12分)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 2020-04-07 …
《决战刹马镇》的刹字到底怎么读?我查了下字典,刹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chà四声:指的是刹那,瞬间的意 2020-04-27 …
按下列句字仿写两个句子: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谢谢了,大神帮忙啊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 2020-07-01 …
课内阅读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 2020-07-23 …
关于托福阅读.我刚考过一战,之前做tpo阅读有两遍吧,考试时觉得时间很紧又总跑神也没做完,我想问的是 2020-11-11 …
战争让我们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和平始终是一个不灭的梦想材料一:(1)读材料一后,把图中字母代号填入相 2020-11-22 …
七、课内阅读我最棒。(12分)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 2020-12-07 …
二战托福托福一战时只做TPO,相当失利,希望大家帮帮二战中的我每天一套TPO,加10~20道口语机经 2020-12-16 …
课内阅读我最棒。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课内阅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