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德国人卫礼贤曾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他所写的《中国心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北京)景山的附近,有一所官办大学,我在那里兼做教师。在同我

题目详情

  德国人卫礼贤曾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他所写的《中国心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北京)景山的附近,有一所官办大学,我在那里兼做教师。在同我的中国学生一起时,大家经常在课间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每当回忆起这些心中都充满了快乐。同时,这些学生大多非常积极主动地学习钻研。这所大学的外表并不十分独特,仅仅是暗红色的砖体建筑。(这所大学的另外一部分坐落在遥远的西北郊,其建筑外观就别具特色)在这所大学25年(1898 1923)的历程中,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精神动力,没有任何别的大学能有相似的能力。这种力量使它自身感到生活在一种自由环境中,而这种自由精神在社会和政治改革以及重塑中国人精神方面意义重大。但给教授们提供的待遇却很微薄。……讲座则充满了崇高的理想色彩,因而依然富有吸引力,每个学生都感到来这里学习是一种荣誉。

阅读上面材料后请回答:

1.作者所指的“这所大学”是哪所著名大学,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认为这所大学在中国起着怎样的作用?你又是怎样看待这所大学的?为什么?

3.从文章中判断,作为外国人,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及中国人的态度是偏颇还是公允?

4.我们在撰写调查报告时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北京大学,从文中对大学创办时间、地点及其影响几方面推测。

  认为这所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精神动力”。

  持有比较公允的态度,对中国没有偏见。

  尽量用事实说话,少掺杂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