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河汉
题目详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江楼月夜闻笛
刘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首联在全诗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点题,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等等,对照本首诗的首联具体分析.
(2)首先答出情感.如何抒发是从抒情手法上考虑,“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中写景的作用是为抒情,所以有借景抒情,另外“潇湘水阔二妃愁”运用了典故.
答案: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1分)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2分)“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2分)
赏析:
“江楼”,交代诗人所在地点,正是独处在江滨之楼上;“月夜”,交代此时此地的时间与情境,月夜之中,诗人独处,一定是有所思有所想,故而难眠;“闻笛”,交代事件,即诗人独处月夜之下,正有所思所想之时,听到远处传来笛声.那么,笛声如何呢?对诗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诗人又有何感慨呢?不得而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近诗作去揣摩与体会一下吧.
我们来看诗歌的首联: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第一句,交代地点与情境.“南浦”,即南边的水滨,也就是江楼所处的地理位置;“蒹葭”,描写景物,一阵淅淅沥沥的阵雨过后,雨霁天晴,明月相映,可以想见,那经雨后的“蒹葭”之上还缀满了清冷的雨珠,意境凄清而幽冷.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感情的抒发奠定了低沉的格调.“南浦”,在中国古文化意象中,已经同“长亭”“劳劳亭”一类事物相同,代表一种离愁别恨的情绪.
第二句,很是扣题,照应题目“闻笛”事件.那么诗人到底听到了什么笛曲呢?一句“寂寥横笛怨江楼”,就让我们看到,诗人所听之笛曲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一个“怨”字就可以体现出来.那么,你一定会想,这个“怨”情是谁发出的呢?应该是笛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吹笛人为什么要吹这支“怨”曲呢?可见吹笛人与曲子是“心有戚戚焉”.这时你会想到唐诗人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感觉两个“怨”字用得同样精妙,让诗歌的思想内容变得丰富而厚重.那么,本来独处夜月凄清情境中的诗人,因渺渺幽思而难以入梦,却又听到了这样幽幽怨怨的笛曲,内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就让我们与诗人一同聆听那幽怨的笛曲表现的内容吧.
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整整用了四句诗来描写笛曲再现出来的情境.
首先,诗人听到笛曲,感觉到那乐曲真是“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笛声的悠扬,飘然而飞,飞向了明月,洒落到月色与水光相映的翻卷着浪花的江面之上,一片清白,创造了一种空旷了远而又宁静的境界;笛音不断地婉转变化,一会又高亢嘹亮,直穿九霄,响遏白云,又恰如西风漫卷,掠过枫林,发出瑟瑟的秋音,令人倍感凄寒与幽怨.其中“浪花白”,“枫叶秋”,形象地表明了一种怨情.
笛曲回环,诗人仿佛仰望夜空,望见灿烂的星河已经沉寂寥落,一只离群的孤雁正长鸣着哀声,急急地从头顶掠过,诗人不禁一阵孤寂;又仿佛望见潇湘流水汤汤,辽阔无际,蛾皇、女英正为思念丈夫不得见而发愁.这里,“河汉夜阑”与“潇湘水阔”,喻指路途遥远,难以逾越.“二妃愁”,运用典故,借指家中的妻子因思念归人而不得见的忧愁.诗人明明是客居异地而思乡思亲,却偏不说自己思念,而转换角度,说妻子对自己如何思念,更能衬托出诗人的思乡思亲之切.
(2)首先答出情感.如何抒发是从抒情手法上考虑,“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中写景的作用是为抒情,所以有借景抒情,另外“潇湘水阔二妃愁”运用了典故.
答案:
(1)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1分)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2分)“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2分)
赏析:
“江楼”,交代诗人所在地点,正是独处在江滨之楼上;“月夜”,交代此时此地的时间与情境,月夜之中,诗人独处,一定是有所思有所想,故而难眠;“闻笛”,交代事件,即诗人独处月夜之下,正有所思所想之时,听到远处传来笛声.那么,笛声如何呢?对诗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诗人又有何感慨呢?不得而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同走近诗作去揣摩与体会一下吧.
我们来看诗歌的首联: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第一句,交代地点与情境.“南浦”,即南边的水滨,也就是江楼所处的地理位置;“蒹葭”,描写景物,一阵淅淅沥沥的阵雨过后,雨霁天晴,明月相映,可以想见,那经雨后的“蒹葭”之上还缀满了清冷的雨珠,意境凄清而幽冷.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为全诗感情的抒发奠定了低沉的格调.“南浦”,在中国古文化意象中,已经同“长亭”“劳劳亭”一类事物相同,代表一种离愁别恨的情绪.
第二句,很是扣题,照应题目“闻笛”事件.那么诗人到底听到了什么笛曲呢?一句“寂寥横笛怨江楼”,就让我们看到,诗人所听之笛曲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一个“怨”字就可以体现出来.那么,你一定会想,这个“怨”情是谁发出的呢?应该是笛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吹笛人为什么要吹这支“怨”曲呢?可见吹笛人与曲子是“心有戚戚焉”.这时你会想到唐诗人有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感觉两个“怨”字用得同样精妙,让诗歌的思想内容变得丰富而厚重.那么,本来独处夜月凄清情境中的诗人,因渺渺幽思而难以入梦,却又听到了这样幽幽怨怨的笛曲,内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就让我们与诗人一同聆听那幽怨的笛曲表现的内容吧.
第三句到第六句,诗人整整用了四句诗来描写笛曲再现出来的情境.
首先,诗人听到笛曲,感觉到那乐曲真是“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笛声的悠扬,飘然而飞,飞向了明月,洒落到月色与水光相映的翻卷着浪花的江面之上,一片清白,创造了一种空旷了远而又宁静的境界;笛音不断地婉转变化,一会又高亢嘹亮,直穿九霄,响遏白云,又恰如西风漫卷,掠过枫林,发出瑟瑟的秋音,令人倍感凄寒与幽怨.其中“浪花白”,“枫叶秋”,形象地表明了一种怨情.
笛曲回环,诗人仿佛仰望夜空,望见灿烂的星河已经沉寂寥落,一只离群的孤雁正长鸣着哀声,急急地从头顶掠过,诗人不禁一阵孤寂;又仿佛望见潇湘流水汤汤,辽阔无际,蛾皇、女英正为思念丈夫不得见而发愁.这里,“河汉夜阑”与“潇湘水阔”,喻指路途遥远,难以逾越.“二妃愁”,运用典故,借指家中的妻子因思念归人而不得见的忧愁.诗人明明是客居异地而思乡思亲,却偏不说自己思念,而转换角度,说妻子对自己如何思念,更能衬托出诗人的思乡思亲之切.
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讨论、理怨、各近义词是? 2020-06-08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A.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的特点,使用美人连环计离 2020-06-09 …
羌笛何须怨杨柳,后一句是什么? 2020-06-19 …
请问自怨自艾后面可以接宾语吗?它有没有像司空见惯一样后面是不能加?那我可以讲因为他报错了学校,所以 2020-06-19 …
露恨晨曦花怨秋,醉后,只落一地愁你如何理解这句出自哪 2020-06-19 …
在李白的《长门怨》中,后两句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20-06-19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作者李白玉阶怨)的后两句是? 2020-06-21 …
阅读问题老牛可爱的故乡的许多景物,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我家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更使我不能忘怀 2020-06-23 …
以《心镜》为题的作文苏东坡碰到一和尚他说:“我看你像牛粪”和尚笑着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甚不解为 2020-07-02 …
求一篇以《心境》为话题的作文苏东坡碰到一和尚他说:“我看你像牛粪”和尚笑着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 2020-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