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短文,阅读短文,日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

题目详情
阅读短文,
阅读短文,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②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③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⑤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①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②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③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 这 感觉.
  ④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⑤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⑥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1.《日》①节中说“飞蛾是值得赞美的”,“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日》④节中“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③节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亮在《月》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③节中的加粗词“这”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时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课文《日》⑤节中“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所以值得赞美.
2.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3.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4.联系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经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歌颂轰轰烈烈的人生,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描写这种感觉的句子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进人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③节中的“这”具体指代“冷光扑面”.
6.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我们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7.倘使我死后眼角膜还有用,我甘愿把它献给一位盲童,让他能重见光明.(答案不唯一)
看了 阅读短文,阅读短文,日①为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文言文翻译所不克者,大势已去,公固无知之何耳非齐人之怯于前而勇于后也,势也要之死而后已,亦可以无饥  2020-05-16 …

求古文的解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上述句子中“为无  2020-07-06 …

英语翻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020-07-06 …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  2020-07-13 …

在线求指导:阅读下文,阅读下文,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  2020-07-14 …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  2020-11-08 …

下面3节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读后完成文后各题。(30分)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  2020-11-15 …

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2020-11-21 …

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2020-11-26 …

公务员难题解答1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落后会制约文化的发展,同样,文化的落后也会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