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太学产生的背景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依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2)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依据材料二“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结合所学可知,不同之处是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第二小问的观念差异,结合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史实可知,差异是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
观念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
(2)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依据材料二“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结合所学可知,不同之处是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第二小问的观念差异,结合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史实可知,差异是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
观念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
看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0世纪前期,一位美国游客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您不用担心我,我们受到的保护很好,叛乱者肯定会胜利, 2020-05-13 …
'十二楼五城',"五楼十二城"哪个更合格律?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上 2020-06-09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什么事件?忘了说一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爱 2020-06-2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 2020-07-0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 2020-07-10 …
《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 2020-07-16 …
有一道初一上册历史题,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战乱.C.社 2020-11-14 …
中国科技网2013年2月6日报导:中国工程院院士范良士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煤清洁燃烧的新方 2020-12-06 …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 2020-12-17 …
2012年2月14日,2011年科学技术表彰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揭晓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 202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