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

题目详情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2020 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5 月 6 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财政部发布通知,从 2014 年起,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最高达 25% ,而此前上缴比例为 5 ~ 15% 不等。根据财政部 7 月 13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 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1 058.43 亿元,支出 978.19 亿元。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65 亿元,远少于用于央企本身的资金。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我国的收入分配开始从“国富”转型到“民富”。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执政理念又向前迈了一个大步。有学者评论,“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从长远看,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中国 30 年来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甚至也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第一个变化是有些词汇消失了,例如“粮票”、“布票”,它们在几十年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样一些新词汇出现。例如“大腕”、“泡吧”、“淘宝”。

第二个变化是港台词汇进入大陆日常用语。因此“办公楼”变成“写字楼”,吃饭结账变成了“埋单”。此外英文字母进入中文,现在中国媒体已经很习惯使用“ GDP ”“ CPI ”等字眼来形容经济现象。

第三个变化是“数字革命”对语言沟通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和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1 )运用有关分配的知识,谈谈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合理性。 (12 分 )

2 )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从 “ 国富 ” 到 “ 民富 ” 的认识。 (12 分 )

3 )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怎样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12 分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 )①生产决定分配。随着经济发展、效益提高,国有企业上缴财政比例势必增加。

②提高国有资本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分配公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更好地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每点 4 分共 12 分)

( 2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国富”到“民富”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经过党和国家的努力,从“国富”到“民富”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 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实现从“国富”到“民富”已经具备了条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进这一质的飞跃。 ( 每点 3 分,共 9 分 )

( 3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改革和政治生活的变迁导致了人们用语的变化;

②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了文化变迁。港台和国外语言表达的引入也带来汉语表达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是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每点 4 分,共 12 分)

【解析】

( 1 )本题考查 有关分配的知识,设问指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合理性。 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国有企业上缴财政的比例,体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挥财政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

( 2 )本题考查 发展的观点,设问指向从 “ 国富 ” 到 “ 民富 ” 的认识,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发展的观点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等;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回答发展的实质;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要经历一个过程,但目标最终能够实现,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 3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 知识,设问指向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属于体现类试题, 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从材料中概括改革开放对人们说话方式的影响。词汇的变化,体现了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港台和国外语言的引入是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的变化;数字革命对语言沟通的影响,体现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和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考点定位】生产与分配、财政的作用;发展的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传播、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解题秘籍】关于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的解答题:

一、常见设问角度

高考对该知识点的考查经常与财政、宏观调控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复习时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1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做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 .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说明我国应怎样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3 .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给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4 .结合材料分析和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5 .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 或再分配 ) 促进社会公平?

二、必背答题术语

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和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 .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6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看了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