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拗救的准确读音文学中"拗救"的读音是niu(四声)jiu(四声)还是ao(三声)jiu(四声)
题目详情
拗救的准确读音
文学中"拗救"的读音是niu(四声)jiu(四声)还是ao(三声)jiu(四声)
文学中"拗救"的读音是niu(四声)jiu(四声)还是ao(三声)jiu(四声)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拗
ào
违反;不服从 [disobey; violate]
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唐·韩愈《答孟郊》
又如:拗憋(倔强顽抗,不顺从);拗怒(压抑愤怒);拗抗(违反;不服从);拗戾(违反)
不顺口,作旧诗时平仄不依常格 [hard to pronounce]
怪事,没有比这个再拗口,再难记的了。—茅盾《陀螺》
又如:拗律(违反平仄常格的律诗);拗救(律诗的拗句,须用拗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拗字(律诗中不合常格的字)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当句救
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
而影响声律的和谐。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
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
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字“虚”,那么应平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这里必须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时,便
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中的颈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
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须改为平声字,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再举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对,而上句第五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万”,而上下句都没有救,以至造成仄声三字尾。又如韦应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颈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一”,造成三连仄,同样上下句都没有救。由此可见,凡诗句由于内容需要,而出现拗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补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强去救。
ào
违反;不服从 [disobey; violate]
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唐·韩愈《答孟郊》
又如:拗憋(倔强顽抗,不顺从);拗怒(压抑愤怒);拗抗(违反;不服从);拗戾(违反)
不顺口,作旧诗时平仄不依常格 [hard to pronounce]
怪事,没有比这个再拗口,再难记的了。—茅盾《陀螺》
又如:拗律(违反平仄常格的律诗);拗救(律诗的拗句,须用拗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拗字(律诗中不合常格的字)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当句救
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
而影响声律的和谐。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
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
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字“虚”,那么应平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这里必须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时,便
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中的颈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
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须改为平声字,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再举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对,而上句第五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万”,而上下句都没有救,以至造成仄声三字尾。又如韦应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颈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一”,造成三连仄,同样上下句都没有救。由此可见,凡诗句由于内容需要,而出现拗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补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强去救。
看了 拗救的准确读音文学中"拗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语文老师统计学生读世界名著的情况.全班学生中有12读了一本,15读了两本,18读了三本,110读了四 2020-03-30 …
好学习不好学习,好学习不好学习同样的句子要三个麻烦各位有才的领导给指导指导四个好字,前两个读三声后 2020-05-15 …
就读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张娟同学选择研究君主立宪制撰写毕业论文,下面四部文献中,她必须阅读的是()A. 2020-05-16 …
阅读下文并回答分解因式:3a²*b的5次方+2a³*b的四次方*c²下面是A、B、C、三名同学的解 2020-06-08 …
向阳小学开展读书活动.(1)向阳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读了多少本书?(2)根据向阳小学四、五、六年级读书 2020-06-10 …
向阳小学开展读书活动.四年级读15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读70本,六年级读的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 2020-06-10 …
高一数学a为四象限角,则180°-a在第几象限?怎么算的. 2020-08-03 …
文绉绉怎么读、?话说我明明记得初四的时候学的是读zou怎么一年没见就读zhou了…我脑子短路了?还有 2020-11-07 …
育才小学四年一班四个小组的同学阅读课外书数目如下:组别合计一二三四阅读本数50604070(1)请把 2020-11-15 …
就读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张娟同学选择研究君主立宪制撰写毕业论文,下面四部文献中,她必须必须阅读的是()A 2020-12-17 …